刘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9~60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
3.利用旧知迁移类推,建立有余数除法模型,逐步渗透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能利用图形、符号、语言等表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模型,逐步渗透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旧知迁移类推,沟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比联系,感受意义
师:(课件出示)你是怎么分的?
师:也就是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或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多少里面有几个几)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指名学生回答)
展示:6÷2=3(份) 6÷2=3(个)
6÷3=2(份) 6÷3=2(个)
师:两种情况都表示平均分。
师:平均分用什么算式表示?
生: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摆圆片,让学生建立动态的操作画面,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明白它们的算式一样,但表达的意义不同。
二、动手实践,建立模型
师:(课件出示)你们打算怎么分?(指名学生上黑板摆一摆)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不是?为什么是?剩下的还够再分一份吗?
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1)判断出相匹配的算式,规范写法。
(2)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3)结合图说一说整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4)订正自己写的算式。
师:像这样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我们就称剩余的数为余数。除法算式里每個数都有特定的名称,指出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师: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师: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有余数,叫有余数的除法。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学生活动:(1)先用课前发的7个圆片分一分。
(2)分好一种就把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注意带上单位名称。
(3)比一比谁写出的算式多。
(4)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展示:7÷2=3(份)……1(个) 7÷2=3(个)……1(个)
7÷3=2(份)……1(个) 7÷3=2(个)……1(个)
……
师:观察比较左边和右边的算式,两边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和单位也不同,但都表示平均分。
小结:通过操作可知,在平均分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这两种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也不同。
设计意图: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2.沟通算式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联系分成两个层次:层次一是由图形到数;层次二是由数到图形。
三、拓展深化,加深理解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第(1)和(2)题分别是哪种分法?
2.看算式编故事:8÷3=2……2。
3.拓展:有一堆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桃子,还剩下3个,这堆桃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四、全课小结,回顾质疑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收获的分享,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并学会质疑,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