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 党政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21)
加强德育一体化、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是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2005 年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对大中小学德育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使德育在纵向维度上实现相互衔接、在横向维度上实现相互贯通。[1]2017 年教育部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再次提出,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努力实现“三全育人”即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2]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推进、不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3]推进德育一体化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宏观教育战略,又是解决当前德育实践微观问题、提升德育质量的现实选择。
“德育一体化”是在“大德育观”的指引下,一方面要加强各学段、各年级的思政一体化,加强其他学科德育要素的一体化提炼和一体化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有效衔接、密切配合,从而形成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努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学和基础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德育一体化体系,更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领域内部的高、初、小学各学段之间,以及学段内的各年级之间和各学科之间的沟通衔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纵向沟通、横向衔接、多元参与的高初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
中小学教师是推进德育一体化实践的主体,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对于落实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总体要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战略部署。[4]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好德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进,以德育为引领推动“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其次,加强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高质量”为主题,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把育德、育人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突出内涵提升,体现工作实效。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要提升德育质量必须形成一以贯之、螺旋上升、逐级深入的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从而达成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浓厚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再次,加强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是推进高初小学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2020 年12 月,教育部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结合”的德育工作要求,即知识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校园文化创建与社会环境净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相结合。[5]要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构建高初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深入研究、精准把握高初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定位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小学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易出现忽视高中、初中、小学学段间德育沟通、衔接的问题。调查中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从未关注过德育一体化这一问题的比例为13.91%。即使部分一线老师对德育一体化有所耳闻,也并不清楚其具体内涵,更不了解该如何具体操作,没有实际做过和不清楚该如何进行学段间沟通、衔接的教师比例达45.31%。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开展了一些德育一体化实践,但大多局限于幼小两个学段之间衔接,普遍缺乏高初小学几个学段间逐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德育实践,极易造成学段间德育割裂和低效重复。
无论从学校还是老师层面来看,目前德育工作都能得到重视,也普遍构建起了较为丰富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但是中小学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仍存在各年级间德育一体化沟通、衔接不够问题。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学段内不同年级德育重点和衔接点不是十分了解或掌握的不是十分清晰的比例为52.09%。一些学校目前只有全校整体性的德育校本课程或团队活动计划,并没有构建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更加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和而不同”的德育目标序列和内容体系,致使中小学教师在德育实践中极易出现年级间割裂、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仅需要中小学教师能上好思政课,还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的德育要素,强化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实践,从而实现课程一体化育人。在调查中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不仅存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要求掌握不准确、不清晰的问题,而且普遍找不准学科德育渗透点。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找不到或找不准学科德育渗透点的比例达58.26%,对学科育人专题教研和培训的需求高达75.39%和77.13%,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将德育渗透和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目标。
家校合作一致性是衡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而言,家校合作一致性水平越高,学生所在的家庭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就越大,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效果也就越好。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有43.48%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认为家校合作一致性水平需要提高,且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新时期家校合作的具体内容和责任边界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尚缺乏“同向合力”育人效果的有效发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提高家校合作一致性水平,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实践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也是德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在区域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不仅能够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难得的亲耳听、亲眼看、亲身感悟的机会。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和一线教师普遍出于安全考虑,倾向用“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教育资源引入校园,而不愿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并且越是低学段这种情况越突出,使得学生到校外参观、春游等集体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社会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新时期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首位来抓,加强德育一体化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进一步强化全程育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目标、学段和年级目标,以及各学科课程育人落脚点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是基础教育领域高初小学深化德育一体化实践的方向指引。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落实,以其为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将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既要充分关注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高度重视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既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精准性把握,又要对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系统性有清晰地认识。要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努力改善学段间、年级间的割裂状态,处理好个性和共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的关系,以系统性、发展性、辩证性思维整体设计和实施高初小学一体化德育实践,构建起学段间、年级间相互沟通和衔接的一体化德育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谋划和设计的系统性,以及实践和操作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育人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研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德育一体化实践的专业引领,强化思政课育人和学科课程育人一体化,细化德育要素,使之能够自然而然、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融入各学科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育人一方面要抓好思政课建设,做好一体化思政课的顶层设计,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区域基础教育实际,制定指导高初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实施的指导纲要,统筹品生、品社、思品、思政等思政课程,将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制定指导区域一线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切实解决学段目标和内容碎片化、不清晰、简单重复等问题,提高思政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6]另一方面要抓好其他学科课程育人,针对一线教师普遍存在找不准学科德育渗透点的问题,教研和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区域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研究制定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将学科教学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和德育要素充分挖掘出来,细化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明确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德育内容,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建议和参考案例,引领一线教师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途径与方法,为学科德育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实用性教学参考。
要强化“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教师育德素养培训纳入培训体系中,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区域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例如,可以依据培训需求,面向学校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开展“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德育一体化内涵及体系建构”“家校合作方式的有效运用”“新时期团队活动如何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何开展”等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工作主体意识,全面提升教师对德育对象的把握能力、对德育内容的选择能力、对德育载体的运用能力、对德育资源的开发能力。除了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教研机构的专业引领和支撑作用,组织教师开展学科德育进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引导基层学校各学科教师深刻领会“学科德育”的核心要义,清晰把握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要素,明确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效激活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教学中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
中小学校和教师的德育工作需要争取家长、社会多元力量的支持,通过发挥合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校和家庭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角度而言,中小学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给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统筹家委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元家校沟通渠道,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了解并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安排,提高家校合作的一致性,构建家校合作一体化育人机制。从学校和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角度而言,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请进来”多、而“走出去”少的状况,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育人功能;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教育部等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上位政策和学校具体情况,对学生外出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方案设计和周密的组织安排,确保安全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不能“因噎废食”,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要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要进一步完善“请进来”的协同育人机制,主动联系本地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英模、老教师、老专家等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完善多方联动育人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