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索策略探讨

2022-03-18 07:22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手面积图形

陈 琛

(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 辽宁 大连 1160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会表现出充分的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有趣的情境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自主探索作铺垫。

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开课出示图片“小猴子的车装了4 个正方形的轮子”。同学们感到有趣,纷纷议论起来。教师顺势提问:“你们觉得哪里好笑?”同学们说:“轮子怎么能是方形的,应该是圆形的。”教师接着一句“那么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就引导学生展开了对圆特征的探索活动。

2.创设猜想情境,引导探索验证

猜想,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创设猜想情境,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探索产生内驱力。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猜“圆锥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都非常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验证。

3.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探索价值

如果教师只拿书本教学,那么数学知识就是一些毫无生气、单调枯燥的符号与文字。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

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学生做售货员,教师当顾客,并提出要买1 千克糖,1 千克鸡蛋等问题。学生想要卖出东西,就会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多种方法探索1 千克有多重。学生置身这样的生活情境,课堂气氛高涨起来,也体会到了探索的价值。

4.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擅长在操作中学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中,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剪窗花的操作情境。学生在对折、裁剪等操作活动中,把学、思、做联结在一起,思维由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走进了探索的天地。

5.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疑问和障碍,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进而拨动思维之弦,激发探索新知的冲动和欲望。这样的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动力,更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例如,在进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计算36.7÷367,然后再把算式变成36.7÷3.67,这样,教师就在学生已有认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打破了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营造探索氛围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索氛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索学习的有效保证。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参与探索的根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探索。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揭示课题后,不要急于展示百分数的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呈现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百分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和其他的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反映学生的探索需要,在探索中,学生和老师一起确定了学习目标。

三、指导探索方法

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索活动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探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探索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1.动手操作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自主探究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2]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把新图形转换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达到知识的内化,体验探索的乐趣。

2.猜想验证

在学习一些起始概念、运算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猜想验证的策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具体事实,对新知识的结论做出假设,然后通过合情推理、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常用面积单位以及进率,然后让学生猜想并验证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猜想能激发学生验证的欲望和热情,学生通过计算、拼摆、切割等方法进行验证,同时从中悟出“观察-猜测-验证”是探索新知的好办法。

3.类比联想

数学知识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探索出新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学生发现研究这几个平面图形面积时都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联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类比联想,学生获得“新知转化成旧知”解决问题的方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课堂教学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动手面积图形
我也来动手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巧用面积求坐标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