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 茜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护理专业临床实践能力是衡量“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关键点。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业二十条”,其中明确提出在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
职业教育作为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急需组建起一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这样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影响力,又助于医院和基层社区等卫生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更好适应和满足地方上专业转型升级对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根基。现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存在的队伍质量与数量不足、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未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探索教育改革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寻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政校企协同创新培养路径。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始建于1959年,2009年由乌兰察布盟卫生学校批准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我校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教学为主,高职和成人教育为辅,兼顾相关医疗行业职业资格培训教育,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有8000余人,教职工有36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80人。
当前,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由公共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构成,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等科目。专业课程包括基护、儿护、内护、外护、妇护、老年护等。
近年来,护理本科教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于护理高职高专课程,与护理相关内容与部分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不一致。首先,目前我校护理系在校学生有1000多名(不含实习生),学生多数来源于区内,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文化储备量一般、主动学习能力差。
其次,医学基础与专业课相对枯燥,学生对于今后职业规划没有良好的展望,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第三,乌医专附院是一所临床、教学相结合的二级甲等医院,共设置23个临床、医技科室,科室病房共200床位。学生在校期间的见习学习,以学校实验室为主阵地,乌医专附院为辅,在见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相关病例与病人少,专业知识未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这导致学生的理论技能难以得到培养,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目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与教师数量较少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护理专业教师共有40名,“双师型”教师共32人。因学生数量逐年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也变大,必须提高学历人才比例,在学历结构上要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比40%以上,以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但现护理专业中的教师学历结构层次较低。在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为主,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偏少,缺乏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另外护理系专任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比例已达到80%,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临床实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专业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脱节,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工作,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到限制。
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材整合内容,根据护生个体化特征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计、教案编写、教学过程、实习指导等环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建议,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同时,对各个章节进行适当的更新、补充和省略。并系统性更新相关专业实验室基地设备,丰富实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了解与热爱。
与三甲医院、乌兰美健康集团和医养一体等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产业联合培养机制,例如护理系助产专业为例,鼓励学生取得“1+X”母婴护理证书拓展职业方向,与乌兰美健康集团企业母婴港建立联系,扩展实践增加就业。通过教学临床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操技能水平,鼓励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让有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坚力量。提高临床实践积极性和实践效率,同时为教师培训提供可参考、可操作性的实践培训模式,为提高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师生共学”,资源优化。
实现“校企合作”“医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系统性、周期性、连续性的大范围培养机制。按照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学校“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和教师专业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内容,使培训机制与职业教育需求之间紧密融合,实现教育与培训真正有机结合。
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热情。有效的激励措施包括晋升职称方面、精神方面、薪酬方面、荣誉方面等,让“非双师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待遇产生合理化区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成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都具有积极性的作用[3]。为继续巩固和建设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护理专业教师提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和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对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其绩效考核办法中的薪酬待遇,并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优先,利用现实差距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深化“岗课赛证”教学模式,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目的[4]。同时利用技能比赛推进教师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逐步提高职业院校全方面教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
培养一支具备“四有”好老师素养的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首要任务。以“医德修内,技能双优”为培养目标,创建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机会平台,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利用“校企合作”“医校合作”平台的长效机制,选派新入职教师培训,在入职前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对缺乏医院工作经验的青年专任教师,在入职3年内要求累计实践至少6个月,通过全职或兼的形式职到附属医院和其他相关医院、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鼓励老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兼职下医院实践,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内。
一是灵活采用教职工编制内、外的聘用机制。如采用编制外聘用的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硕士学历以上的研究生(年龄不限),并提供相关优惠待遇。为签署3年及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老师提供租房经费和餐补。二是利用我校外聘请教师的方式,对符合教师要求的临床一线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者进行教学岗位聘用,以此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200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5-6]。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在完善激励机制的条件下,建立起一套“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7]。通过考核机制,不断提升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重点考察专业实践及综合素质能力等,使之与时俱进,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8]。要从课堂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参赛成果、学生综合成绩、护理科研、实习医院反馈六个方面对护理“双师”进行考评。
建立一支规范的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通过完善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同时注重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只有真正壮大“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将做出高校品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