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刍议

2022-03-14 13:07张同舟潘子翯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特色

张同舟,刘 畅,韩 俊,潘子翯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1 文化育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1.1 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文化,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1]。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体现。

1.2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文化便和育人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教育事业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就是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另一方面,除了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古今中外的学校和教师,都很重视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就针对“以文化人”提出诸多独到见解。孔子提出“兴于礼”“成于乐”“游于艺”,强调礼乐教化对人的熏陶。孟子强调“养吾浩然之气”来塑造完全人格,著名的“孟母三迁”则凸显了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荀子基于“人性本恶”这一基本论断,主张通过后天学习来隐藏人性“恶”的一面。

古代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官办“太学”和民办“书院”实际上承担了高等教育职能,两者都有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并以传统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授对象,传递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以文化人”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塑造学生品性[2]。在传统的“书院”中,名师硕儒的引领、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独特的文化活动,塑造了每一座书院独特的精神,这为当前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代以来,伴随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先后创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著名教育家执掌北大、清华、南开等校,他们在实践中就文化育人提出了一系列先进主张,如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梅贻琦提出“大师论”,并倡导“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的观念。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高校内迁办学,在战火中赓续文脉,在“明星校长”的带领下,于内忧外患之际上下求索,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3]造就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1.3 新时代文化育人概念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建并发展了一大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完成了对旧中国大学的接管和改造,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历经院系调整、高校三线建设等一系列“撤迁并”,我国高校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格局和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及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文化、红色文化[3]。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不断冲击并影响着我国社会和高等院校,高校文化建设也逐步向深层次发展,“以文化人”日益受到重视,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实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注意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4]。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5]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6]。之后,教育领域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

文化育人,说到底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用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以及体现这些思想价值的人、事、物、环境,来浸染、熏陶、教化人,最终实现“芝兰入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2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路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上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以文化人”中的“文”一定是先进文化,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时代精神,保证了“以文化人”的时代性、先进性;吸收其他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了“文”的外延,体现了包容性。反之,如果用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中的“糟粕”或西方国家错误价值观念来“化人”,不但达不到“教化”人的效果,势必还会误人子弟,贻害千年。

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在复杂形势下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又是开展伟大斗争,进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发挥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任在肩也充满挑战,务必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3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

3.1 坚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新时代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开展高校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始终确立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扎根中华大地,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具备中国情怀,体现中国气派的“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

3.2 涵养独具特色大学精神

新时代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涵养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学从无到有,由少变多,起步晚、底子薄,中国大学长期以来学习、模仿甚至照搬国外模式,不少大学缺少自身特色与独立的大学精神。世纪之交,高校大规模扩招,并掀起“升级更名运动”,部分“学院”盲目追求升格为“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盲目追求“综合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贪大求全、急功近利的不良氛围,致使我国高校发展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同质化趋势[7],高校文化建设也内涵发展不足,缺少特色。

大学精神要体现学校历史与学科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传承“耕读”文化,彰显了农学特色。中国地质大学校歌《勘探队之歌》长期在地质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中流传,激励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但统计显示,国内高校校训绝大多为“四词八字”或“二词八字”,且“创新”“求实”“德”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单就校训来看,国内高校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平庸化现象[8]。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培育体现其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学科特色和发展内涵大学精神至关重要,也任重道远。要加强对校训、校风的凝练,打造一系列体现学校历史,彰显学科文化特色的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多年来,江南大学坚持“文化铸校”,依托发酵、食品、纺织、设计等优势学科,打造了酒科技馆、食品学科史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等一系列展馆,成了学校开展文化育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3.3 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校园文化活动提出的明确要求[6]。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性。发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是举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需“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要建立完善现代化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度,突出校园文化活动整体性、全局性[9]。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要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形成育人合力。

事实上,高校文化活动通常是以学工团队主导的,高校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乃至学生家长对校园文化活动理解并不深刻。要调动更多的人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开展、总结的全程中来,以协作的理念,加强联动形成合力。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专门成立“文化办”部门,统筹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迎新季、毕业季、读书节、艺术节等,举办了一系列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参与。为了使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视野开阔,要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以此为目标来策划、举办活动。当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脱离学校层面的宏观指导。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