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探讨

2022-03-14 13:07谢西林
科教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产教教学管理应用型

谢西林,储 俊,赵 丹

(1.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2.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2015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进一步部署了“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1]。针对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新人才少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自此,产教融合日益成为我国地方性高等教育转型创新发展的热点理念和主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实体企业和高等院校相互合作,根据产业开设专业,专业教学围绕产业,即在“学中干,干中学”,以达到生产和教学的相互融合。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兴起和推广,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在教育改革,培养专业性、创新型以及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应的教育管理改革还相对滞后,严重阻碍着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1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绩效考评上,重科研轻教学

作为教育机构,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培养人才[3]。然而,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有着显著的差异,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以全方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则侧重于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根据工作分工的侧重,相应的高校教师可划分为三类:科研型、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并重(双肩挑)型。这三类教师在高校都是不可缺少的,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典型的“非研究型大学”,应首重“应用”,要把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科研创新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广大老师在教学工作上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切向科研倾斜。在这种倾向引导下,许多老师专注于学术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工作,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更有甚者,大量的科研脱离了实际,仅仅是为了职称而科研,在晋升为教授后就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再从事科研工作。

与此同时,那些潜心教学、擅长教学的老师同样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努力,却很难获得相应的荣誉或奖励,在绩效考评上几乎被忽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 教学管理上,重形式轻本质

在日益注重高等教育转型创新的今天,各高校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教学管理上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仍然以形式为主,忽视了本质。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形式越来越规范,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讲义、教材等每学期都要上交检查是否齐全,教师上课要求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内容讲授,不允许提前或滞后,不允许讲授大纲和计划里没有的内容等等。更有甚者,如果某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率较高,学校会要求教师写检讨,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年终绩效分配。

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和规定,貌似严谨而规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也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每年都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工作压力。还有些教师会迫于考核,把试卷出得特别简单,甚至不得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久而久之,努力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部分学生都依赖于“划范围”来通过考试,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事实上,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需要通过多种丰富而灵活的方式,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作为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的的过程和手段,教学管理不能仅仅作为向教师施加压力的行政手段,而应注重其本质,遵循其规律,提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1.3 融合模式上,重学校轻企业

产教融合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地位应是对等的,不存在主次或强弱之分。但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大多偏离了这一原则,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校往往缺乏长远的产教融合教学规划,热衷于名义上的融合,建设几个实习基地,争取企业提供一些资金[4]。即使是教师带队到企业去实践和培训,也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深入不下去,难以实现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吸收企业深入地参与,仍然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性课程,没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也就导致了产教融合的表面化和短期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产融结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创新对策

2.1 完善绩效考评,改革职称晋升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对于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职责与职业认同感,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美国杜兰大学的讲座教授李志文认为:世界一流乃至顶尖的大学,最重视的并不是科研,而是回归到本科的教育。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理应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一方面,要改革职称晋升体系,打破目前“唯科研”的职称晋升通道,建设“科研”和“教学”并重的双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给予广大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以希望和动力,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通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学,也同样有职称晋升的可能。近年来,会计领域职称体系推出的“正高级会计师”,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创新改革。它不一味地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等科研成果数量,而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提升,将个人在工作中为企业解决了多少实际的财税领域问题,作为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更有利于高校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以“教学为主”型教师的待遇,加大教学工作绩效奖励力度。否则有些课时繁重的老师就会失去积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改革和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到教学这一本职和本质工作上来。

2.2 改变现有教学管理方式,简形式,抓本质

现有的教学管理方式,讲究形式而疏于本质,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比如很多的文科专业,平时学习极为懒散,每每到学期结束,临时抱下佛脚,考试基本都能过关。大学四年,学生几乎从没到企业去调研过实践过,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在企业实践中具体是怎么运用的。即使是工科专业,为数不多的课程实习,也只是到企业走个过场。特别是毕业论文,内容大多也是东拼西凑,而且为了应付查重往往又改得支离破碎,完全丧失了写论文的本意。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从实质而非形式上去推动和完善教学。从对教师的管理角度来说,一是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教条束缚和羁绊;二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会;三是鼓励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从对学生的管理角度来说,一是可以削减一些关联性不大的理论课程,降低学生的课程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增加一些创新的实践性课程。二要改变现有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去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去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互印证,并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三是改变考核方式,不单纯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而是采取多种形式、多个角度来衡量学习效果。四是建议适当采用末位淘汰制,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避免出现“学好学坏均皆大欢喜”的现象。

2.3 改革融合模式,吸收企业参与,推动产教融合,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因此,从招生到培养到毕业,均需要企业全程参与进来,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合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5]。首先从招生伊始,学校就要和企业一起进行全面调研和磋商,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招生专业和计划,保证招进来的学生有走出去的通道和市场。其次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走进学校,教授学生相关的实践知识,并且要带学生走进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和学习。最后毕业时,企业不仅要给予学生求职面试方面的技巧、礼仪培训,还应积极吸纳学生去实习,并派专人指导,加速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实践型素质人才。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的今天,加速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做好相应的教育管理改革,打破唯科研、唯理论、唯学历的工作思路,大胆创新,在绩效考评上重视一线教学,在教学管理方式上简化形式注重本质,在产教融合模式上吸收企业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贯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学以致用”的精神。

猜你喜欢
产教教学管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