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供需关系研究

2021-12-27 18:34姬玉侠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践中存在专业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标准有差距,教育供给结构与学生学习需求、校企合作的供给与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等问题,而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平衡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的重点之一,也是产教融合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供需失衡;

近两年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视,大众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关注和期望,高职院校面临着深入调整和战略发展机遇,产教融合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产教融合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高校和企业如何对接?政府如何引导和管理?都还有待实践。从校企供需角度来说关于产教融合的问题很多研究都提出了校企合作存在的合而不深、“高校热、企业冷”,而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校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是院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以及师资科研等与企业的需求不对接。从企业的角度是企业对人才的规模、专业、学历和能力需求等要求不能及时有效满足。

一、专业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同时也是高校与企业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范式中,供给需要通过市场一定的有效需求作为前提。在“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特征变化加快。而职业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职业院校以培养人才和科研研发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区域经济发展又有力促动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提高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基础。目前由于社会大发展环境下,科技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变化越来越快,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历史积淀不厚,基础性和支持力度都不够,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速度不能够满足且有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结构也随之持续优化,私营企业迅速增长,医药、物流、科研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快速发展,但是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适配性不高。

比如高职院校对一些热门专业如机器人、轨道交通等一哄而上,以及传统的老专业汽修、会计等招生比例较大,但市场需求有限。而一些冷门专业如焊接、机器加工等,因为技术性强,工作强度大,虽然企业急需,但是学生的认可度和热衷度都不高。学生更喜欢毕业后就业环境较好且工作内容较轻松的专业,如商务类、旅游类等服务性专业。还有急需的一些创新型专业、农业方面的人才等,学生数量较少,专业设置有限。另一方面,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其比例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调整空间。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的供给侧方面,仍需要及时适应调整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标准有差距

高校与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化关联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与人才结构达到一种动态匹配性。而目前,较多的职业院校都有一个普遍性的认知,基本都会把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的来培养,创新创业型的来培养,以及管理服务型的,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较为缺乏。而在众多的职业院校中,对于物流、旅游、销售、人力资源、教育等管理服务型的人才培养较多。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近几年不断增加,但是专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非常紧缺,多数院校并没有完善的培养的方案。而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是重视对传统职业如汽车维修、铁路交通、计算机应用、工程建设和艺术设计等技术技能的培养,对于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应用化工技术和医药技术类等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较为薄弱。以河南省智能制造行业需求为例,河南省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但是职业院校培养的这一类型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大。

另一方面,从人才自身来讲,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不断增加,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或者院校培养能力的不足,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单一,能力可持续性增长不足。河南省很多企业对于人才学历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提升是一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供给结构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符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校企供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供给结构中,多数职业院校一是对仿真实训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或者建设标准不能够达到企业的标准,导致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不足。二是课程的供给体系与学生的需求不相符,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注重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对于岗位要求标准有一定的要求,更希望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专业知识,而院校对于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有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够紧密联系并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导致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指导不够到位。三是学校的师资供给结构与学生能力成长不够协调,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短板,也是职业院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虽然随着“双高计划”院校、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計划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多数院校较为重视师资数量,对于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在引进方式、数量、质量上有有所欠缺。尤其是教师重理论阐述,重理论水平的提高,而在技能的提高上找不到办法,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变化的需求,不能够支撑学生高水平技术学习的现实需要,也不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校企合作的供给与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

在校企合作供给中,企业能够参与院校实训场地的建设、课程设置的更新和师资的支持,院校能够对企业进行投入回报和生产合作。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途径模糊、参与程度较低。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投资参与是希望通过合作来培养能够为己所用的人才,但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流动性较大,很多毕业生会“跳槽”至其他企业,因此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有限,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院校已经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产业学院,但企业还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设计,更多的企业是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参与。很多企业能够接受学生的实训实习,而在深层次合作上,如在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等方面,合作的数量较低。二是学校管理体系不够灵活。在高职院校中,国家示范性校、国家优质校、国家“双高计划”院校。这些院校办学水平较高,但对于校企合作的供给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而相当一部分院校,自身的改革动力、改革能力更是有所欠缺,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改革的动力不足,无法实现对校企供给的投入和达到校企供需协调。三是校企陷入“囚徒困境”。目前,在校企合作中,最容易陷入的是“囚徒困境”。也就是校企双方本身存在不愿合作的倾向性。另一层面来讲,校企合作没有具体便捷可操作的政策引导,而很多环节又涉及政策性问题,因此校企双方都比较重视短期内的得失,不约而同选择不合作或者浅层次合作,出现达不到培养需求,更严重是对人才培养出现间歇性或者“应付式”、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培养,从而对人才培养产生阻碍或造成资源浪费。

作者简介

姬玉侠(1989-),女,河南永城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1393717889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数据下高职学生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SJGLX156)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应用实施成果。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