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色农业如火如荼。广大农民响应号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并辅以新型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这不仅是对党和政府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要求,更是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寻求农村更好发展的殷殷期盼。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品种繁多,为特色农业的持续久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61.7万亩,拥有农机总动力984万千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产品、淡水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在全省占重要地位,能够把资源的特色优势转变成经济方面的优势,将内在隐藏的优势转变成现实可以利用的优势,全力使特色农业得到充分发展,将资源方面的各方面条件进一步优化,打造新的市场环境,进而促使各地区获得一批具有优势产业主导性特色农业,给济宁市农民的就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并且使他们的收入情况得到改善,带领他们走向致富路有着显著的现实影响力。
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进步,世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发展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农业发展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实行相关政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济宁市加紧构建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带,提升济宁市特色农业影响力与竞争力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例如传统农业乡镇嘉祥县老僧堂镇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特”字做文章,特色农业挺起了农民致富的“脊梁”,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更让这里成为高效农业的典范,走出了一条“以特富农”之路;鱼台县濒临微山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享有“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之美誉,地理环境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相继打造了“鱼台大米”“鱼台杞柳”“鱼城蜜桃”“鱼城辣椒”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但特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仍旧在探索中。当前,我国农业正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依靠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型。可以说,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且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的同质化程度高,品种布局缺乏差异化、生产模式缺乏差异化、品牌打造缺乏差异化,导致时不时出现滞销卖难。生产两端调结构。多的减下去,少的提上来,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却切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义。要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调什么、如何调则应由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情况自主决定,避免“一窝蜂”。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尽管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缓慢,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优势产品单一,虽然有些特色农产品如大蒜、圆葱、土豆等规模较大、市场前景好,但多数还未形成较大的规模优势;二是农户传统观念浓厚,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程度不快,生产技术滞后,操作不够规范,缺乏专业人才;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要是农业生产条件不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四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大个头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体系发展缓慢,对产销关系缺乏准确的预测;六是资金投入不足,多数特色农产品在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由此来看,在济宁市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济宁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既要聚焦农业发展农业,又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首先要要着眼于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专业区建设,尽快改变小而全、多而散和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生产经营格局。立足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确定当地重点發展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培植,集中开发,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推进,规模发展;第二要培育品牌,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在培植和保护品牌上下功夫优质特色农产品,实行冠名销售,挂牌经营,以此扩大知名度,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培育典型,抓好示范,培养一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的典型村和带头户以典型村、带头户和各类示范园场为龙头,鼓励支持他们向周围农户提供种苗繁育、技术指导和产品扩散等服务,以点带面,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第四政府要强化服务,搞好扶持,不仅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更要为农户搞好政策扶持,力争扶持资金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在引进和培育“新农人”上下足功夫,“新农人”是高素质农民群体的一部分,属于高素质农民群体中年纪更轻、可塑性更强、发展潜力更大的先锋力量,是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能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呈现优质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济宁市要更好的实现特色农业的发展,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大做特色文章,努力把主导产业做大,把拳头产品做优,把龙头企业做强。如果说,资源是农业的第一生命,那么特色则是农业的第二生命。在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特色”二字夯实基础,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作者简介:谢二肖(1990年—),女,汉族,山东省济宁邹城市。无职称,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淄博市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