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传中的非流利停顿研究
——基于全国口译大赛语料的考察

2021-12-07 01:4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译员流利实词

安 宇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一、引言

停顿是言语交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副语言现象,标志着句子或语音内部发生了中断,同时也是语流切分的一种方法。对于母语者来说,他们可以巧妙娴熟的运用停顿进行言语交际,并达到某种特定的预期的交际效果;而二语者常因语言能力有限出现停顿管理不当行为,这意味着语言的非流利产出,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关于停顿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均以单语产出为主,鲜有关注口译这一从事快速双语切换的高认知负荷活动。

口译中恰当的语流管理,即口译产出过程中的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而停顿又是衡量流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Raupach将句内或者句间0.3秒以及更长的时间间隙界定为停顿。[1]Wood和Cenoz等学者将位于分句或句子边界处长达2.0秒及超过2.0秒的时间间隙界定为非正常流利停顿。非流利性停顿包括发音间的沉默(即无声停顿)和“uh”“um”等填充语造成的语流中断(即有声停顿)。[2-3]曹恋将停顿分为恰当停顿及不当停顿,并将不当停顿进一步分为无声不当停顿及有声不当停顿。[4]徐海铭认为与口译产出有关的停顿包括改述所致停顿、替代所致停顿、错误启动所致停顿、犹豫所致停顿、重复所致停顿共五种停顿类型。[5]俞智丽依据徐海铭教授提出的停顿类型,进一步将重复及改述现象确定为不当停顿类型。[6]对于停顿的位置与分布,Wood认为母语者与高水平的外语习得者大多在句子末尾、分句边界或句子内部不同语块之间可分割的部分出现停顿,而非流利外语学习者经常在句子内部或语块表达中间等不当位置出现停顿。[7]谭艳珍等人在对汉英交替传译中停顿位置的对比研究中得出受试者停顿较多发生在句子之间、从句内部和短语内部,其主要原因在于目的语提取困难和口译策略使用不当。[7]

目前,实验法在口译停顿研究中使用较多,但此类研究的实验室环境与真实口译场景有明显差异。真实情景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译员表现容易被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态度带给译员的主观感受所影响。因此基于实验法的口译停顿研究结论能否如实反映真实的口译过程受到很多人质疑,其实验结果缺乏生态效度。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对第七届全国口译大赛华北赛区现场录音进行收集、整理,从非流利停顿数量与口译成绩的关系、非流利停顿的差异以及非流利停顿发生的位置及分布特征等角度研究了不同水平学生译员的停顿差异,希望让更多学者关注真实口译比赛类语料的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非流利停顿的界定

口译表达流利并不是指口译产出过程中没有停顿,一些符合规范的意群间的停顿能够使语言层次更明晰,一些技巧性停顿能实现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停顿一般分为恰当停顿和不当停顿,本研究重点考察译语表达阶段的不当停顿。而不当停顿会造成语言输出过程中的非流利现象,因此可称为“非流利停顿”。非流利停顿可进一步分为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本研究中纳入有效数据的有声停顿指的是由“er”“uh”“em”“um”等填充词、重复及修正(改述)引起的发声停顿;无声停顿指的是句间时长超过0.3秒的空白间隙,即静默停顿。

(二)拟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分析口译中的非流利停顿现象,旨在考察以下几个问题:非流利停顿频数与口译成绩的关系;组间非流利停顿的差异性;非流利停顿发生的位置及特点。

(三)语料描述

本研究以第七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北部大区复赛进入第二轮晋级赛的30名参赛选手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无间断录音的方式保证语料的真实性和现场性,选手得分由权威评委组经讨论之后公正公开现场打分。参赛选手均为校级、省级以及大区赛第一轮层层选拔后晋级的学生,受过一定的口译专业训练,甚至具有丰富的校外坐会经历。赛题内容围绕“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差别”这一话题展开,源语共213个字,现场一次性播放完毕后选手在有限的时间内作答。比赛录音由人工转写成文本并两次校对,保证了语料的准确性,并于文本头标注了每名选手的得分情况。

(四)研究方法

首先,将所有参赛选手汉英方向的现场录音进行人工转写,提取译文文本语料,对其进行人工校对确保语料的正确性;其次,标注译文中符合本研究条件的非流利停顿出现的位置及停顿时长,其中不具备实际意义的“er”“uh”“em”“um”等填充词、重复及修正(改述)停顿均用[ ]标记,句间、句内时长超过0.3秒的空白间隙标注为[…**s];再次,统计每名选手各类非流利停顿的频数;最后,采用对数拟合曲线、方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多维度研究口译产出中的非流利停顿现象。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合语料分析结果,下文将从非流利停顿的总体特征、非流利停顿与个人成绩的关系、组间非流利停顿的差异性以及非流利停顿位置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旨在探索各种非流利停顿在口译产出过程中的影响及特征。

(一)非流利停顿的总体情况

通过统计样本中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总频数(见表1)发现: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的出现频率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异,前者略高于后者。此发现与杨军的研究结果相反,他认为在口译产出过程中无声停顿发生率高于有声停顿,[3]因此有待更多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表1 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的总频数统计情况

口译过程的语言机制极为复杂,导致非流利停顿的原因诸多。结合本研究来源语料发现,产生有声停顿与无声停顿的原因有所不同。就有声停顿而言,主要体现为填充词、重复与修正停顿,这与语言表达水平紧密相关,从侧面反映出译员的语言规划能力。因初始语言规划欠妥,译员为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度会对已产出的词汇、句式进行重新选择,增加了有声停顿发生的概率。而无声停顿主要是静默停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参赛选手均为在校生,口译水平有限,往往被动接受信息,词汇量和话题内容等知识储备不足;第二,学生译员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无法灵活运用目的语来避免“空着不翻”或“字对字翻译”的窘境;第三,平时训练未下意识地将影响听觉感受的填充词停顿转化为可接受的无声停顿,进而逐渐改善整体停顿状况;第四,比赛氛围紧张、时间有限、心理素质薄弱等因素也对学生译员表现造成干扰。

(二)非流利停顿与个人成绩的关系

通过采用对数拟合曲线法对30位参赛选手个人的非流利停顿数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随着总停顿数的增加,选手成绩呈递减趋势,说明停顿数越多成绩越低,停顿总数与选手比赛成绩呈负相关。由图1可见,R2=0.696,曲线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绝大多数点都处于曲线附近,但不难发现有两个特殊点与曲线拟合度较低,分别为11号和58号选手。两位选手停顿频数相同,分数却相差较大。究其原因,11号选手目的语产出较流利,意义传达较为完整准确,语速较快,停顿次数虽多,但停顿时长较短;相比而言,58号选手则停顿次数多且停顿时间长,现场出现长达约28秒的连续性静默停顿,且“em”“eh”等填充词较多,表述不够清晰,对该选手最终成绩造成了极大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各层次的学生译员在口译产出过程中均会出现非流利停顿。整体来讲,停顿的出现频率与译员口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且停顿发生率随译员口译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学生译员在口译产出过程中,水平越低,花费在听辨理解、记录笔记或提取有效表达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无过多的精力进行自我言语产出监控;译员水平越高,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减少,对译文具备一定的语质管理能力,从而可有效减少非流利停顿的出现概率。

图1 个人总停顿数与成绩之间的关系曲线

(三)组间非流利停顿对比情况

本研究将选手成绩按从高到低排列并根据样本数将参赛人数平均分为三组,每组10人,即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口译水平,并对每组选手两类停顿的总频数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不难发现,横向来看,高、中、低三个不同水平组有声停顿、无声停顿的初始出现频率均呈现依次递增趋势,说明成绩越高这两类停顿频数越低,进一步证实了图1所得结论的普适性。

表2 不同组别有声停顿和无声停顿统计情况

通过组间两两对比,进一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了不同得分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见表3)。结果表明:就有声停顿而言,高分组与中等组和低分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组与低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高分组选手在口译过程中的停顿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选手,而中等组与低分组选手停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也就意味着参赛选手的口译水平只有达到高层次时有声停顿的发生率才会显著减少。就无声停顿而言,三组不同水平组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侧面反映出,相比无声停顿,有声停顿对口译成绩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学生译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减少有声停顿,并不断提高口译能力,使自己成为高水平译员,从而有效降低非流利停顿对口译质量造成的影响。

表3 不同水平组选手口译产出中的停顿对比情况

(四)填充词、重复与修正(改述)三类有声停顿对比情况

通过对有声停顿中的三小类进一步分析(见表4),可得出三种停顿的占比分别为42%、26.2%和31.7%,可见,填充词停顿是选手在口译产出过程中有声停顿出现的主因。

表4 三类有声停顿统计情况

填充词停顿因译员在思考、言语组织或在线双语转换不够及时的情况下产生的犹豫现象,此类停顿会严重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受和译文质量,出现次数过多会使听众对译员水平产生质疑。例如,某选手的部分原文和译文:

【原文】人类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可避免的将互联网打造成一种促进民主的利器。

【译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h] [information] era makes the Internet [ah] become a great, [uh] help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the democracy of the society.

该选手在重复“information”一词时出现了“ah”这一副语言,为后边“era”一词的输出争取思考时间。此外,在实义动词“become”的提取过程中以及因不确定自己产出的“help”的词性而进行改述时,均出现了填充词“ah”和“uh”。因此,学生译员应在平时的口译练习中提高对自我言语产出的监控与管理,有意减少无意义填充词的产出,并积极克服外界环境以及内心紧张等不利因素,有效避免重复或修改已经产出的表达,从而增强译语表达的流畅性,提高口译整体的质量。

(五)非流利停顿的位置及分布特征

进一步探索非流利停顿发生的位置和分布特征对研究学习者口译产出时的语言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将非流利停顿的位置分为名词前、动词前、形容词前、副词前、冠词前及其他位置,其中其他位置包括介词前、代词前或句首等停顿发生率较低的地方。表5是高、中、低三个不同水平组选手样本中发生非流利停顿的位置与分布统计情况,清晰展示了在各类词前停顿的初始发生频率及所占比例。其中,发生在名词前的非流利停顿频数居首,动词、形容词前次之。名词、动词及形容词三种实词前的非流利停顿总频数达198次,占比66%,约为其他位置前停顿发生率的两倍。通过组间比较得出:高、中、低三个水平组选手在名词、动词、副词及其他位置前的非流利停顿发生率均依次增高,冠词前非流利停顿发生率差别不大。

表5 非流利停顿的位置及分布情况统计

由上分析可知,参赛者在汉英口译产出过程中的非流利停顿主要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前,出现在其他位置的停顿较少,这说明参赛者在口译过程中不能熟练提取实词是阻碍其实现流利表达的主要原因。例如,某选手的部分原文和译文:

【原文】互联网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交互性。

【译文】Internet is the […0.58s] outcome of […0.85s] the last twenty [twenty] century, and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traditional] media is the [is the] interaction.

该选手在上述译文中共出现了5处停顿,可见在目的语编码过程中遇到了表达困难。首先是在“outcome”名词前出现了0.58秒的无声停顿,这可解释为他在为处理“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这一信息及提取相应的英文表达争取思考时间;其次,在产出“二十世纪”时重复“twenty”一词后才确定使用“century”;最后,在提取“媒体”“交互性”相应的英文表达时也出现了卡壳现象,分别重复了“traditional”和“is the”。这一样本中5处停顿有4处是发生在名词前,即实词提取困难导致的停顿。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是信息表达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译员口译产出的主要内容。因此,口译学习者在平时应注重词汇、短语、固定表达的积累,将语言“半预制化”,而不是像一盘散沙储存在心理词库中,可通过语块策略有效提高编码效率,从而解决口译过程中实词提取的困难,实现口译的流利表达。

四、结语

口译大赛这种形式的口译活动在现场性、一次性译文的长短程度和反馈结果的专业性上都非常接近真实的口译任务过程。目前,现有语料库并未涵盖口译比赛类的语料,本文为未来大规模口译大赛语料库的建设抛砖引玉。

虽然本研究语料规模和样本数有限,但仍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汉英交传过程中的非流利停顿现象。上述结果发现,停顿是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非流利停顿会影响译文产出质量。具体发现如下:(1)有声停顿与无声停顿的出现频率无明显差异,前者略高于后者。(2)选手成绩随个人总停顿数的增加而降低,停顿数越多成绩越低,说明个人停顿总数与口译水平呈负相关。(3)高分组与中等组和低分组在有声停顿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中等组与低分组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只有达到高口译水平时有声停顿的发生率才会显著减少;三组不同水平组之间在无声停顿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侧面体现了有声停顿对口译表现的影响更显著。(4)非流利停顿主要发生在实词前,实词提取困难是学生译员在口译产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对口译学习者来讲,除了要加强自身言语产出监控意识以外,还应在实词提取方面下功夫。实词提取能力可通过实词语块的大量输入与输出得以提高,语块习得可促进语言的“内在化”,从而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自由切换。语块“整存整取”的特性还可大大节约译员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译文质量进行自我监控,提升译文表达的流利度。此外,教师应重视语块策略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块习得能力,尤其是实词语块对提高流利度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译员流利实词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