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郑茂波,吕林海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知识传授和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略。[1]因此,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播知识的同时,应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深度挖掘和提炼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食品安全涉及面较广,从产品原料到生产加工,从销售运输到消费供应,中间环节较为复杂,需要跨专业、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当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2]所以,面向大学生开设《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课程,在授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提高其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其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卫生通识课时,应本着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挖掘每个章节中的思政元素(见表1),通过分析重点案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加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
表1 食品安全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及教学目标
在食品安全通识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使考核评价更具有综合性。
讲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时重点讲授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让学生讨论分析造假背后原因,并适时教育学生做诚信守法的公民。
讲授化学元素与食品安全时,通过近年来高校投毒事件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如: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使得之前多起案件再次进入公众视线: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等等,这些案件严重触动了社会道德底线,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这一系列中毒事件,说明了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但不一定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的情况不在少数,大学校园内也充斥着道德缺失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引导对学生展开教育及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讲授环境与食品安全时,由全球范围内“阴盛阳衰”,不孕不育率提高现象,引出环境激素的产生、污染途径和防范措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如: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引发巨型海啸及福岛核灾难,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场大地震和海啸中损毁,数十种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到外界。现在日本政府决定将核废水直接倒进大海里。据电脑演算,核废水逐渐向太平洋深处扩散,十年时间就能污染整个太平洋,地球上的鱼类等其他生物将不可避免的遭到核污染。即使处理过的核废水,仍然含有多种放射性成分,尤其是同位素氚含量非常高,几乎很难被清除;并且另一种同位素C-14,极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2020年10月23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福岛核废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会损害人类DNA。而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的救援中,苏联有60万人参与其中,从将军到军官到士兵、党员、工人慷慨赴死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共产主义信仰。就是这些心怀信仰的科学家、工人、士兵等英雄的不懈奋斗,才把切尔诺贝利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教师通过日本福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这两个核事故事件处理的对比分析,为学生详细列举苏联和日本处理事故的差别,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师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3]因此,教师要同时做好授业解惑和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素养的提高对于保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至关重要,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之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食品安全与卫生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学生群体基数庞大,专业覆盖面广,学习需求差异化,所以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食品安全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较高的思政教育素养。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相关素养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相关专业的的教学人才支撑,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促进思政教育改革,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加思政教育的模式来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让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以良好的心理参与到其他教育活动中来,进而促进教育事业得以健康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