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021-11-22 07:14杨壹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第二课堂课程内容

杨壹程,贺 翔,董 磊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又称产出导向教育,强调“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要素,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1]。2015 年3月,我国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就在工程教育改革中充分体现了OBE理念,即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工程教育专业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此外,该“标准”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将学生毕业要求与能力培养的达成度作为主要依据。“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经多年探索实践,“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提升学生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和学术能力的有力抓手[2]。在将“第二课堂”教学课程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同时,各高校不断探索构建和完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将成果导向工程教育设计的理念融入“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紧密接轨[3]。本研究针对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将高校“第二课堂”分为5大模块,并以“创新能力培养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课程设计为例,详细阐述基于OBE理念建设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思路。此外,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和制度改革的同时,依托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利用建模、大数据等手段分析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效果是否达标、培养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判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能否见行见效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提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评价方法,对课程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并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估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OBE理念的“第二课堂”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OBE 理念的“第二课堂”课程和活动总体设计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4]:一是“成果导向”,从“行业需求—毕业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逻辑路径反向设计,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与“第一课堂”协同互补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放在“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实施与教学评价的首位,以巩固专业知识、打造育人平台为核心;三是“持续改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分析、教学质量反馈等渠道,对“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目标和培养效果进行持续评价和有效改进。

基于OBE 理念的“第二课堂”设计,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毕业能力要求、第一课堂培养目标三大内容,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相结合,设置包括思想引领类、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专业实习与技能培训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素质能力提升类五项“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因此,“第二课堂”课程和活动设计具体分为五个步骤[5]:一是为每类课程独立设置培养目标;二是依照培养目标设计全年开展的具体课程内容与形式;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包括完善师资结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是设计公平合理的学生考核和记录方式;五是构建相对完备的“第二课堂”反馈和评价机制。

(二)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本研究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中的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计为例。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工程教育本科毕业要求相关性最大,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实现工程教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在“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类别涉及研究、工程知识、工程与社会、问题分析、使用现代工具、项目管理、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个人和团队、沟通、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等11项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和形式。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共包括4 项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训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依托,主要鼓励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方面,构建“3+4+N”双创竞赛体系,即支持学生参加3 项国家级顶级竞赛、重点承办4项材料专业重点竞赛、鼓励参加N 项其他科技竞赛,覆盖各年级学生,并健全“第二课堂”考核机制,促进学院科技竞赛成果提升;“科普创意节系列活动”和“双创知识科普系列活动”主要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思维、文献检索、团队协作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设计和讲座报告为主,充分提升学生以赛促学的热情。

其次,创新创业类“第二课堂”中4 项课程的具体内容设置均紧密围绕既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例如,在“科技创新创业竞赛”课程中设置以下具体内容:一是竞赛题目解读,主要考察和培养学生问题分析和理解能力;二是查阅相关文献,主要培养文献检索和终身学习能力;三是动手实验、工程设计,主要培养团队协作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四是终期答辩,主要培养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整合。定期开展校内导师培训指导,各竞赛指导教师、评委和报告主讲人有85%以上由专任教师担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形成各专业师资力量优势互补,切实帮助学生达成毕业要求;校外资源交流形成合力,引入社会资源完善师资结构,聘请行业专家、杰出校友、知名企业家、校外名师担任“第二课堂”讲师或指导教师;活动场地保障,学院“创业实践基地”挂牌入驻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推动与东大科技园场地合作;制度、数据、技术提供支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深入推进有助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建立数学模型,为基于OBE 的“第二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成效评估、学生考核记录提供了数据支撑。

4.考核和记录方式。“第二课堂”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创新创业学分记录学生在该类课程中的获奖成果,每个学年按照活动级别计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此外,“第二课堂成绩单”还计入每学年学生参与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中4类课程或活动的评价。

二、探究“第二课堂”反馈评价模型的创新思路

为评估分析“第二课堂”育人效果和培养目标,贯彻OBE理念“持续改进”的内涵要求,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第二课堂”改革创新,本研究设计“第二课堂”课程的整体评价思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否合理,二是“第二课堂”课程设计是否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三是阶段性评估课程是否已经达到各项既定的培养目标,四是根据“第二课堂”反馈评价结果持续优化培养体系和修订课程内容。据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培养成果导向的反馈评价模型,分别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和培养效果达标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对“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质量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

(一)第二课堂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课题组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对“第二课堂”评价思路中的培养目标合理性和“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与目标契合性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据此指导“第二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

1.用人单位对“第二课堂”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院培养成果的反馈作为对“第二课堂”培养体系的检验参考,指导课程设计和结构优化。课题组对56 个材料相关领域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面向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等,统计用人单位所期待的应届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其对东北大学材料学院应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或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有:思想道德与修养、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与执行能力、团队协作与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学院“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五项内容的培养目标吻合度较高,说明学院“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设计和培养目标的设定较为合理。总体上来看,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较高评价,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实践与执行能力方面满意度最高。在创新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方面,56 家用人单位满意率不足85%,说明学院在工程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育人的个别方面有待提高。

2.毕业生对“第二课堂”评价。针对毕业2 年内校友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要求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学生能力和毕业能力要求在“第二课堂”课程中的体现和收获程度进行打分,并对学院“第二课堂”体系进行整体评价和改革建议。

(二)第二课堂学生培养效果达标性评价

课题组针对被授课学生和授课教师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对本研究评价思路中的“第二课堂”实践效果能否达到培养要求进行主观评价和参考。“第二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学生的评价是在完成“第二课堂”课程和活动内容后,围绕该课程活动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和“第二课堂”整体设计进行评价,并给出课程建议。教师对“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评价和反思,以各项活动和竞赛指导教师、授课教师为主,主要通过访谈和书面报告形式开展。例如,“第二课堂”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教师围绕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实现、课程对对应培养目标和能力提升的帮助、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本研究将计算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与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性,提出定量分析“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成效的方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生参与度采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创新创业学分和“第二课堂”学生参与时长两种方式进行量化。对于学生实际创新创业能力的量化,本研究参考“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量表”[6]、“理工大学生科学创造力测评”[7]等多个测评量表形成“东北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评表”,面向大三年级学生发放 4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442 份,使用 SPSS 软件克朗巴哈系数法进行进行信度检验,计算克朗巴哈系数为0.838,说明本研究设计量表用于测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信度较好。

本研究针对“第二课堂”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课程,使用MATLAB对学生本科三年内获得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创新创业能力测评成绩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性系数为0.8339(显著水平p<0.0001),结果显示“第二课堂”所获的创新创业学分与学生能力显著正相关,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对达成“第二课堂”设定培养目标和能力有明显帮助。

同时,本研究还计算了“第二课堂”参与时长与学生能力测评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每项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每项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时长的样本相互独立),并对相关性系数较小的课程内容提出改进措施。

基于OBE 理念“第二课堂”中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包含四类课程内容,分别计算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如表1 所示。四类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时长均与能力测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课程均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生能力提升的相关性最大,达到0.835;而“双创知识科普系列活动”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作用有限。总体上看,“第二课堂”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较为合理,创新创业类课程育人实践成果比较明显。

表1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各项课程学生参与时长与能力提升的相关性分析

其他“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同理,可以通过计算学生参与度与相对应的能力测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来评价课程培养目标是否达标,并进一步探究每项课程活动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贡献。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第二课堂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01—02合刊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