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均俶
【摘 要】 快乐课堂是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角度来看,构建快乐课堂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关键方法。文章从信息技术应用、课堂师生互动和设计音乐表演等几个方面,对小学音乐快乐课堂的构建策略予以讨论。
【关键词】 小学音乐;快乐课堂;构建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快乐课堂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音乐课堂作为其中的典型内容,需要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带给他们快乐的学习感受。然而,从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很多教师在构建快乐课堂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实现快乐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发展的关键。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前导入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构建起快乐课堂,就必须要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导入设计,完成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考虑到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教师应先对学生喜欢的事物和内容进行调研,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了解到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就将动画片融入课堂导入环节中,使学生可以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获得认知思维引导,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在《老虎磨牙(片段)》教学之前,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为学生播放了关于“老虎打盹儿”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凶猛、威严的老虎在睡觉,同时还能够欣赏以打击乐为基础的声音表现,让学生将动画与音乐有机联系到一起,带给他们具有趣味性的课堂体验,并实现对他们的音乐启蒙。又如,在进行《龟兔赛跑(管弦乐)》教学之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龟兔赛跑”的视频,让学生对该故事有一个基础性的认知,了解基本情节内容。之后,再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快乐课堂的高效导入目标也由此得以实现。
二、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指导者,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由此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快乐课堂的构建带来助力。
例如,在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歌曲学唱时,考虑到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可以为学生布置游戏学习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让学生先进行歌曲欣赏,找到歌曲中有哪些小动物,并设计连线游戏,让学生完成对小动物与劳动内容的对应,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节奏体验”游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准确找到音乐的节奏。之后,让学生以朗诵的方式进行歌词表述,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歌词中的韵律美感,由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学唱,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中的韵律感和音乐技巧运用,由此做到在完成歌曲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完成快乐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音乐表演,强化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課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对快乐课堂的构建,教师还需要抓住音乐表演的机会,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音乐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由此来完成对他们的音乐素质教育,实现快乐课堂的构建目标。
从小学音乐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有很多涉及表演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教育契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由此来完成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例如,在进行《虎大王来了》的情景表演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音乐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随机抽签定角色,然后大家通过配合来完成情景表演,感受音乐剧带给自己的趣味课堂体验。又如,在进行《亮火子虫》的音乐游戏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以生活为基础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游戏中实现音乐与生活的关联,并从中完成对课堂游戏的体验,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愉悦的状态下完成课堂训练,并获得音乐素养的锻炼,由此实现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目标,为快乐课堂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做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实现对快乐课堂的构建,这对于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进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快乐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对他们的认知启发,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由此来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铭.浅析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小学音乐快乐课堂[J].考试周刊,2021(04):145-146.
[2]陈好春.小学音乐情境教学中的快乐课堂构建研究[J].新课程,2020(5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