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首要阵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是占领这一阵地的重要工程。经典是各门学科发展的基础,经典的精准融入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契合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红色经典与国学经典,其价值在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助力大学生廓清认识迷雾、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素养。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设计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让经典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与课堂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11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8
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以娱乐化、通俗化、碎片化的方式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导致了价值观的分歧与意识形态的角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担负着重要使命。基于此,学术界不断以各种方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力求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形塑高校思政课,但实践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如何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古语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经典是传于后世的精华之作,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同样也须铸牢经典根基。
一、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意蕴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与外延式发展相对应,强调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实现事物由“量”到“质”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指高校思政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掘内部潜力,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要素配置为重点,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多维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构成多维度的4个关键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存在空间。探求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多维空间要回到“源头”。高校思政课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源头”则是“经典”。
关于经典,古今中外均有阐释。在中国古代,经典的概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特指宗教领域的重要典籍;其二,特指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其三,泛指各学派中的重要典籍。中国古代重视读经典,倡导以经典引导人类的精神生活,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也就是说,假若上天怜悯我,再增添几岁的话,那么孔夫子还是会一如既往地读下去。英文指称“经典”的词语主要是“canon”“classics”。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canon”有2个基本含义:一是“教规”,即由教会确定的法律或经典;二是“标准”,即判断的依据或原则。而“classics”是指那些一流的、通过历史考验的且具有典型性的作品或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曾盛行新古典主义教育,认为“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就应该‘回到传统,阅读经典”,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高尚的人的典范”[1]。
从以上关于“经典”的阐释来看,中外大体一致,是指各个领域存在的反映人类文明并经过一定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经典内容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逾越性,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接触经典,总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受。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70多年前,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提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
高校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课程,兼具理论性、教育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多重“角色”。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科性决定其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学理性。有学者提出,以学理讲政治,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前提,学理性是关键[3]。言外之意,高校思政课讲的是政治上的大道理,更要把大道理背后的理论真谛、辩证逻辑与历史规律讲清楚。因此,厚植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底蕴是学科性的要求,也是学理性的体现。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也就是说,经典内容虽博大精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召力,但如果随意地将其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毫无“食欲”可言。所以,契合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二是帮助大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真正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马克思主义经典、红色经典、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课有着必然联系,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元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红色经典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存在,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国学经典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作,能够提供知识,启迪智慧,丰富精神世界,超越平庸。
二、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逐渐远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话语系统,经典学习正是缩短这种陌生化或“间距”化状态的有效方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5]大学生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恰逢中华民族最关键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机遇与考验同在。以经典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与前人的跨时空对话,丰富精神世界,超越内心的平庸,也能够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心理与价值观,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成为思想传播的“高地”、行动指引的“殿堂”,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一)借力马克思主义经典,廓清大学生认识迷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以普遍真理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所构筑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予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6]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复杂社会现实及错误思潮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愈加“渺茫”,其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缺乏科学认识。
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7]马克思主义经典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加深对高校思政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高校思政教材不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但往往是某个观点或某一段话的引用,学生容易出现认识上的“迷雾”。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帮助大学生更透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和“源”,更加坚定地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最后,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经典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与过程性,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渺茫”“悲观”的情况下,能够廓清大学生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上的误区。
(二)借力红色经典,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年代一群先进分子精神世界的艺术呈现,包括文学、影视、歌曲等优秀的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蕴涵着“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8]等伟大精神,是化育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思想光芒。然而,令我们难以接受的是,红色经典在近几年被某些人恶搞、调侃,甚至丑化,导致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识“模糊”。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
红色经典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中的意义在于:首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对艰苦岁月的亲身体验,对红色文化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学习红色经典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性理解,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其次,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倾向,红色经典展现的是对美好国家的期盼、理想社会的追求与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是大学生自觉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最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是红色经典作品的共同主题,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经典,可以感悟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坚定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从而内化为个人确立理想信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
(三)借力国学经典,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是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坐标起参考和指导作用的典籍。国学经典包罗万象,可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涉及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军事、医学、农工、宗教等学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之撑。朱自清先生曾提出:“做一个有相当教养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10]大学生身处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感官的“彷徨”阶段,浸润在国学经典中感受和体味古人的智慧,将会为其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然而,国学经典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确定的,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也是匮乏的。国学经典“内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11],大学生良好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确立离不开国学经典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撷国学经典的思想精华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提供“相融语境”,助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首先,提高个人品质。国学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12],这些优秀传统美德为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其次,开拓思想视野。国学经典包含着异彩纷呈的文学思想、传承不辍的史学巨著、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摆脱不成熟思想状态的禁锢。最后,振奋民族精神。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几乎找不到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资料,大量出现的是关于人们对于家庭、国家应当承担的义务,也就是关于群体奉献的思想”[13]。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深刻感受古代先贤的强烈家国情怀,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设计
经典是教人安身立命的典籍,是人类智慧的总结和直接表露。经典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站在時代前列,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而后人只有用心灵不断地体验,才能领悟其真谛。以经典学习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这是经典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思政课学科性与学理性的需要。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经典设计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精心挑选适合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食材”,“唤醒”和“激励”大学生;精准设计“配方”,让传统经典有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最终实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4],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一)立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让经典精准融入教材体系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15]。在人文主义传统式微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走的是专业化和技术化路线,这就愈加凸显了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使命:一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三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四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经典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汲取了以往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厚重的思想分量,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真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大部分不愿翻阅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他们通过思政课学习经典的渊博知识与深刻思想,能够真正感受经典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进而不断实现人文素质的跃升,破解认知的诸多迷惘和困惑。
内容是效果的决定因素,随便将经典融入高校思政课会使学生感到“盲从”,甚至疲惫不堪。经典内容的选择要与教材体系相关联,实现经典与学生认知体系的对接,促进教学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联系紧密,马克思主义经典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伟大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为关注点,引导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红色经典可以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大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屈辱史、对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艰辛历程的认识,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悟透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国学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红色经典相比,其时代感较弱,国学经典内容的选择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相关教学内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
(二)立足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让经典精准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运用经典著作的理论和观点,而且要体现经典著作的精神和灵魂,使大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经典著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经典是一件艰辛的体力劳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并引导学生学习。可以通过穿插教学法、对话教学法或实践锻炼法等实现经典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穿插教学法是指教师合理地将经典穿插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经典。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经典篇目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学生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红色经典歌曲,使学生在演唱和鉴赏时实现情感共鸣。红色经典影片能够展现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共渡难关、荣辱与共的精神,课上播放“短”而“精”的红色经典影片具有积极的励志意义。国学经典虽是本土文化,但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养成介绍国学经典书籍、故事或名言,从社会发展、个人生活实际的角度剖析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智慧。
对话教学法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学生在完成经典著作的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体会深刻的文章,以演讲、讨论、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经典的严密性、逻辑性,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安排经典人物学习,让大学生通过经典人物的成长经历感悟时代变迁,了解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还可以指导学生适当背诵一些体现哲理睿智、励志奋斗、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名言警句,使他们深刻领悟经典作家的意志、品格与魅力。
实践锻炼法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经典作品,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使经典融入思想认知。结合经典著作的阅读,学生通过写收获与体会寻求经典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解释,实现从经典品读到信仰内化的发展。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挑选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的内容适当进行背诵,为观察与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借鉴。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与学生分享资料、交流学习心得,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经典的兴趣。
四、结语
经典从来都不是书斋式的,而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因此,经典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异变为纯读经式的,需要教师恰当选择经典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理解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将经典蕴涵的精神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运用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经典著作的研究动态,跟踪学术前沿,真正驾驭经典。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进行动态观察与研究,促使他们结合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主动学习经典。
高校思政课已担当起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真正用好经典,厚植高校思政课的经典根基,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经典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将经典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拉近经典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超越学生自身的思想认知,实现由理论上的清醒自觉转为政治信仰上的坚定自信。
参考文献:
[1][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
[2][10]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1.
[3]孫代尧.以学理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19-04-16(0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874.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7.
[6]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5-14(0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8]张江.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N].人民日报,2016-05-27(24).
[9]王东维,刘佳丽.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EB/OL].http://ex.cssn.cn/zx/bwyc/201809/t20180906_4555406.shtml,2018-09.
[11]夏海.品讀国学经典[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
[12]张岱年,万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9-290.
[13]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1997(2):17-18.
[1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9).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38.
(责任编辑:申寅子)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assics
HAN Dan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5,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imary position of casting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important project to occupy this position is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lassics are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ciplines,the precise integration of classics helps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lassics that fit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ly include Marxist classics, red classics and sinology classics. Its value lies in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natur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clear the fog of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improve their cultural quality. The classic design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o that the classics can be accurate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lassics
[收稿日期]2021-04-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13);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任务“以经典学习为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076)。
[作者简介]韩丹(1977-),女,辽宁锦州人,博士,文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学经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