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

2021-09-10 07:22:44张丽平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教学情境问题情境

张丽平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激趣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洽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时新知的压力变为探索求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创设情境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激趣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新课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设计学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624,请学生算一算,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很快算出能被3整除。接着我说,“同学们,手机号码是11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地判断出哪些电话号码数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被3整除?”学生半信半疑,一个男生说出了他家长的电话是13005588360,我迅速的判断出这个电话号码数能被3整除,学生马上在草稿本计算然后大聲说,“老师,您答对了”。 接着我又说,再来一个手机号码,一个女生说出了她家长的电话号码是18027500372,我迅速的判断出这个电话号码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你们不用计算,一下子能准确地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一个个摇头,我继续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通过创设激趣情境的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把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联系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的最大愿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寻找、配置生活原型,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数学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进行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转化,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

例如,例如我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先出示了一幅秋天瓜果飘香的图片,利用学生熟悉的水果,增强了简单情景创设的动感,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其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在分类、观察、比较等的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与新知“倍”的形成知识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的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联系做好铺垫。

在这幅秋天瓜果飘香的图片中,通过组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解倍的意义整个过程,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本质。此时的数学是真正“活”的数学,他们实实在在的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境,发掘其数学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信手拈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合适解决问题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出示一组不同场合的国旗,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不可侵犯。我们在不同场合见过的国旗大小都不一样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长5米,宽    米;学校操场上升旗仪式用到的国旗长2.4米,宽1.6米;悬挂在我们教室前面墙上的国旗长0.6米,宽0.4米;它们的形状相同,但大小却是不同的。国旗法中规定,所有的国旗长与宽的比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不论国旗的大小如何,它的长与宽的比值都是固定不变的,究竟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呢?它们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用笔在纸上算;有的不由自主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起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比例的意义巧妙地隐含在学生所探索的问题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方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如同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又如平静湖面上的投石,激起一片思维的涟漪,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探索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利军,主编.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小学数学[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81.

[2]丁玉华,主编.小学数学典型概念课教学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作者单位:四会市东城街道冯云小学,广东   肇庆   526000)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教学情境问题情境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2:30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5:00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6:00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06:56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9:37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12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9:26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