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志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计算机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以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进行教学改革, 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本文就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学;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中国 IT 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计算机相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相关企业也必须不断进步,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现在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技术型人才,这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现在中职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专业定位
现行中职计算机教学强调学生的全面能力,注重让学生学习多样化的编程语言,让学生能够满足计算机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的需求,但是这对于 IT 行业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在中职教学中什么都学,就什么都学不精,自然也就无法在工作中获得一席之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培养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会注重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案例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方向。我会在课下备课的时候, 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突破性技术进行课件设计,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将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能够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立职业目标。
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在学习的时候就能更有重点的学习, 就会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就会为自己将来的从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好学生基础,构建计算机学习体系
计算机基础对于计算机后期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现在开发工具众多无论是 C 语言、C++、PHP、Lua、AS 还是 Java, 學习相关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时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硬件和软件两门课,当学生拥有坚实的基础,在以后职业工作中遇到问题就能知道从何下手,就能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计算机基础是学生构建庞大的计算机学习知识框架的根本, 只有拥有良好的基础,在以后职业生涯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培养, 无论是《数据结构》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些课程都能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这样学生在以后职业修养中面临问题像是“B+ 树、B- 树的应用和区别”“KMP 为什么能快速匹配字符串”“CPU 和 I/O 的交互过程”等问题时,学生就能在自己的计算机基础上进行思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多么复杂、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是基于最简单、最基本的计算机原理而诞生的,所以无论是教师都必须注重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培养。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学生必须结合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计算机能力。所以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时不会因为计算机硬件的问题而耽误学习。
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能力构建合理的实践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也要在实践中结合与职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了解职业需求,进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校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时也要建立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和维护体系,保证在计算机硬件损坏和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联系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践环境笔者在引导学生实践时,会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比如,我会提出以“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为主题的计算机竞赛,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由于竞争欲就会更加地投入,学生就会积极查阅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应用能力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才能让学生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打好计算机基础,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学习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也要与校方配合保证硬件环境的创设,落实计算机实践, 从而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磊 . 中职计算机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曹亚南 . 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许兴梅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湖北 襄阳 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