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深度理解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认真分析当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拓展培养渠道,提高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在招聘人才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了职业素养,并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在高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严重的缺陷,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这一需求。为此,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建议。
一、深度理解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要透彻地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性建议,就要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有一个深度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融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于一体的综合素质。其核心要素是品德素养、专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品德素养包括政治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立德树人”。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永远处于第一位的。高素质的品德发展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专业素养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具备优秀的品德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于现实社会,才能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担当。
专业素养主要是指专业职业所必备的专项技术水平,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如一名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专业素养。第一,高超的借鉴本领。创新是要借鉴前人的成就并批判地继承,取长补短。产品设计与改进的构思阶段,一般是在头脑中进行技术优劣选择和优化组合设计。而每一种技术都处于人类技术文化史的变迁途中,都是承前启后的,要想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中准确地把握其先进性,就必须了解相关技术过去的变迁过程,掌握其变迁规律;要想在技术创新中超越前人,就必须先学习前人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技巧。第二,精湛的专业技能。现代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的流程一般表现为:相关产品市场预测,收集信息、进行设计策划、作出开发计划,进行产品生产,实现销售信息反馈等,这是一个循环往返,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要体现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第三,潜在的产品创新能力。创新型技术人才就是要敢为人先,大胆创造、大胆设计、大胆改造。创新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大胆试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科技的新行为。一方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大胆创作出富有自己个性的产品。第四,丰富的市场经验。技术创新与画家不同,不能孤芳自赏,一定要时刻注意把握市场的新动向,在保持自己的产品的独特性基础上,还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每个细部都经营到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相关职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建议,善于在协同沟通的人际交往中解决问题。实践性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特征。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过程性教育,而经历这一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才能真正感知职业发展需求,才能由知外化为行,进而内化为素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审视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难发现在体系构建上还处在一个很不健全的阶段。无论是在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构建上,还是在职业素养培养的形式构建上,都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内容结构上缺乏应有的层次性。常常表现为主次不分,目标不明确,计划性和预估性不足。表现在实践上就是随意性强,顾此失彼。如,在整个职业素养体系中,职业道德素养居于首要的地位,立德是树人的根本,而在实际中往往偏重与职业技术素养教育,只把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点缀。其次是对职业素养培养缺乏整体考虑。我们知道,职业素养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相成,彼此融合,互相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要注意全盘考虑,统筹兼顾。从纵向来看,不仅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而且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一贯到底;从横向来看,要把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在学校整个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落实在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当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不健全,在实践上很难做到这些要求。无论是从纵向看,还是从横向看,职业素养培养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其次是职业教育的形式缺乏实效性。从表面上看,各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形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实际上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具体地主要表在大多數院校开展的活动缺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一类是说教式的活动。主要是开展网课、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此类教育活动,主要是信息的单向传输,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其效果也就是理所当然地差强人意。另一类是各种文艺类活动。此类活动看似学生主体参与性高了,其实此类活动的学生参与面十分有限,只吸引了少数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局外人。
(二)产教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职业素养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来实现,但绝大多数院校未能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在学校开展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中过分集中在校内,不能联系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实际进行有的放矢地开展培养活动。产教未能深度融合,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相脱节,造成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低下,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由于产教未能深度融合,致使校企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这就大大削弱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性。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是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他们难免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职业素养的整体上很难主动与学校深度融合。在产教未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制约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距离“双师型”教师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大多缺少对企业实际的了解,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职业素养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对缺乏,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很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就不高,理论水平较低,教育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这是直接导致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建议
(一)关注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不少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而且已经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模式。但至今还没有形成被公認的普遍接受的有效模式。各职业院校应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本校的培养模式。
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要以下列几个方面为依据。一是以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终身教育。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目标要融入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二是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使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模式时学校要注重调查研究,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现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不仅要明确现代企业对职业素养的共同要求是什么,而且要进一步了解不同企业对职业素养有着哪些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要掌握一些重点岗位对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三是要了解学情,以增加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学校要深入了解生源的信息资料,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如义乌信息光电学院稳步推进校企合作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体验职业道德,强化综合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教育,并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教育活动的各个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以校企为载体,构建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以校企为载体,将培养主阵地从学校拓展到企业,使得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相关环节与过程之中,促使职场化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职业素养培养机制需要从多方面构建。首先,一线教师要深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攻关、生产经营和营销策划等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让企业高层管理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相关过程之中,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任。像义乌信息光电学院一样直接把专业建立在产业链上,使得学校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样以校企联合为载体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就容易形成。其次,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最主要路径,而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最主要阵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质量,是反映校企合作程度的一个显性标志。建设好实训基地,让校企共享资源,可以使校企双方共获利益。学生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接受学校与企业双重教育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熟悉了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实现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向学校订购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学校按照企业订单为企业定制服务,定向培养,实现由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 政校企合作,注重注重新型产业人才培养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而政校企多元主体三方协同育人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机制。如义乌信息光电学院本身就是一所政校企合作的“混合所有制”高职学院。其最大的特色是:“专业设在产业链上,学校办在工业园区”。实践证明,这种“混合所有制”形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助于政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企业同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在行政管理上同样接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这样大大方便了政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政校企联合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决策办学目标,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使得学校的培养计划直接源于企业的需要,根据经济开发区对新型产业人才的需要进行量身打造。这样的政校企合作,十分有利于新型产业人才的培养。
总之,社会在发展,社会与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且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拓展培养渠道,提高培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浅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现代德育,2020(05).
[2] 宋扬.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
[3] 范燕燕.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