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英
【摘要】上学,意味着开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生活,完成一个个明确的学习任务。笔者在开展“以积极教育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小衔接过程提升孩子规则意识对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性,并从生活细节、集体活动、积极沟通等方面实践家校共育,帮助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教育;规则意识;家校共育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 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由简·尼尔森和琳·洛特等教育专家完善和归纳的正面管教的理念已经在100多个国家传播和实践,也在近年走进了中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视野。这种积极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认同。某小学通过实践发现,积极教育有助于班主任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下面以积极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有效衔接问题的案例阐述观点。
一、幼小衔接,孩子面临的挑战
在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游戏。他们常常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上了小学后,需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始集体学习,学习方式上,他们从比较自由,转型到需要聚精会神地聆听和思考,更要主动遵守课堂的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幼儿园,小朋友由老师和保育员寸步不离地照看。可一到小学,老师们按课表,走马灯似的出现在课室,孩子们将应接不暇。孩子们还要学会遵守班纪校规,学会与大家合作学习,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看来,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引导并不只是帮助孩子准备学具,提醒有事找老师,告诫孩子和同学友爱相处这么简单了。实践证明以积极教育适当引导并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性,更能适应小学生活。
二、 在生活细节处培养规则意识
俗话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孩子们不但开始通过感官意識,还自主地判断和适应身边潜在的一些规则。随着孩子智力水平的提升,看似懵懂的幼儿,便学会适应家庭和社会简单的规则,积极作出判断与行动。
如情景案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晚饭。这时,爸爸的手机微信突然响起。孩子好奇地望望手机。智慧的爸爸笑着说:“来,专心吃饭,好好享受美味。一会儿我们再回复他。”爸爸小小的举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专心吃饭的日常行为规则和良好的餐桌礼仪。
从情景中可以看出,大人的细小行为直接影响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只有家长以积极正面的思维,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才更容易引导孩子遵守规则,进而树立规则意识,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校园里,老师们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性。而这些行为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例如,老师每天都需要组织开展学生排队进操场、课前齐诵儿歌等小活动。以某学校发生的一件事情为例。一位小朋友,在排队走路时贪玩儿,故意向后伸脚,绊倒了后面同学,致使皮肤有些许破损。班主任理解抓住育人良机,主动与家长沟通,提出家长需要“和善而坚定”地教育孩子的策略,并指导这位家长引导孩子诚恳道歉,并领会遵守班纪校规的重要性,主动承诺学会互相帮助,达到了良好的共育效果。事情虽小,但这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做法值得学习和点赞。我们不难预测,这孩子在这样的良好教育环境下,能够成长为遵守规则,团结友爱的小学生。
四、在积极沟通中培养规则意识
有一位妈妈下班回家,她看到儿子对奶奶大叫大喊,毫无礼貌可言。妈妈了解后得知,奶奶只是让孩子离电视远一点,孩子就大发发脾气顶撞老人。这位智慧的妈妈用三个积极的沟通问题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位妈妈不急于问为什么,而是耐心了解,“儿子,你能心平气和地说说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吗?”这位妈妈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他梳理自己的行为,以“我”句式表达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正面思考问题。
接下来,妈妈启发式提问:“儿子,你能说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吗?”这是妈妈引导孩子跳出事件,以第三者的角度分析事件,引发了孩子从内心的羞愧与自责,达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
“那你现在能怎么做?今后又希望自己今后有什么变化?”第三问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引导。孩子立即向奶奶道歉,承认自己破坏了规矩,强词夺理。还保证今后会遵守看电视的规则,更要尊重奶奶,孝顺奶奶。
睿智的班主任和家长总能抓住最好的教育时机,在细节处育儿,助力孩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的科学引导,更需要学校教育的持续助力。
备注:此文为广州市教育学会一般课题“以积极教育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从幼儿园到小学发生了什么变化 .百度文库
[2] 刘宗娟.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与独立性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32-33.
[3]王晓云.从规则入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才智,2021(0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