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榕 孙簃 闫孟宇
【摘 要】伴随着现代产业的纵深发展,软技能将会成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竞争力。软技能主要包含终身学习、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创新创造四种能力。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阻碍职校学生四种软技能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知能传递忽视情景搭建、教学目标忽视经验获得、师生关系忽视情感交流以及教学评价维度单一。以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提出了建构主义视域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策略,即关注情境中的知识呈现、设置应用型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角色以及增加评价维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17-06
【作者简介】1.杨榕,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2.孙簃,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0)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3.闫孟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3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伴随着职业世界的纵深发展,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质量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而当前职校毕业生的软技能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新时代企业对于现代员工的职业要求。传统重技能、轻素养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影响了职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职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已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内涵解析
随着“软实力”这一概念在国际和国内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组织展开了针对人才软技能的讨论。2002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在总结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学生个人能力应当包括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与专业技能。随后各个国际组织也相应提出了自己对于21世纪软技能培养的意见,欧盟提出“八项关键技能”,包括母语、外语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学会学习等与未来个人终身学习发展息息相关的能力。经合组织在收集整理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软技能的意见后,整理出软技能的三个维度——自主行动维度、互动地使用工具维度、与异质团队互动维度,它们指向了三个不同的能力范围,分别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工具、个人与他人。[1]
此外,国内学者尹波、宋君基于数字智能时代的背景特点,提出了数字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框架,除信息管理和认知性硬技能外,职业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智能、跨文化能力、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软技能和跨学科能力、设计能力、直觉能力、适应和创新能力等综合性技能。[2]喻穹认为软技能是“现代生产中急需的工作岗位上独立和自我负责地行动以及参与现代工作过程的能力”,进而提出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软技能包括知识迁移、人际交往、分析创新、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五项能力和素养。[3]
纵观国内外各组织和学者对软技能内涵的解析,软技能是不针对特定职业,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个体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通用技能。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主要包含指向个人与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个人与工作的问题解决能力、个人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个人与未来的创新创造能力。
现代学徒制是2014年由教育部提出的一项意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双元性”,即企业实践学习为学生知识、技术的扎根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课堂学习则为知识的生成播下种子。这种注重在经验中生成知识、师生互助的教学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蕴含着意义生成、自主学习、合作建构、多元评价等建构主义思想。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实审视
(一)忽视真实情境的知能传递,阻碍终身学习能力发展
建构主义注重情境的搭建,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本来面目。尽管越来越多的职校课堂开始注重情境的搭建,但大都“新瓶装旧酒”,空有情境,内里仍是灌输模式。学生新旧知识不平衡的体验感不深刻,阻碍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经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综合来看,当前职校课堂教学并没有高效地利用情境,阻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展。
(二)忽视经验获得的教学目标,阻碍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尽管近年来职业学校始终把推动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也将实践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但總体而言仍未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实践基本属于理论的附庸。实践课程实际开课率较低导致学生缺少直接经验的获取途径和理论知识的应用途径,知识与能力很难融会贯通。而当学生进入现实的职业岗位,在面对庞大而立体的真实问题情境时,又难以快速抽取、整理有效信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严重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三)缺乏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阻碍团队合作能力发展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合作建构,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而教师则担任帮助者的角色。职业教育改革以来,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略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无序。总体而言,师生、生生之间始终缺乏良性的交流与互动,教育教学过于程式化且缺少温度,使学生和教师成了课堂中的一座座孤岛,这样的师生、生生关系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四)维度单一的教学评价,阻碍创新创造能力发展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标准,采取协商评价的形式。[4]但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基本采取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也大多为理论知识。[5]从评价阶段来看,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做出改善与调整;从评价内容来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显性的硬知识,相比于隐性的软知识,更为容易掌握,而这样单一的评价内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临时突击复习也能过关;[6]从评价主体来看,当前的教学评价多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互评,本质上是一种不民主的评价方式。可以说,在职校教学评价过程中,口头表达、领导力、信息搜集等基础素养始终缺席,并且学生并不重视评价反馈,认为评价只意味着最终结果。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不愿改变自我,失去了不断进步的动力,凡此种种都在无形中阻断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之路。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策略——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现代学徒制所蕴含的建构主义理论价值在解决职业学校软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在知识的呈现、教学目标的设置、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学评价的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前软技能培养的问题,提出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职校学生软技能的策略。
(一)关注情境中的知识呈现,引导学生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包含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性课程,此类课程的核心并非动作过程的模仿和复现,而是蕴含于其中的情感色彩,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在情境中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现代学徒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园校融合育人模式本身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最真实和最宽广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优势,在情境中为学生呈现知能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情境外为学生总结提炼知能。同时,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用教师的眼光观察幼儿的认知、情感特点;在遇到问题或面对自身不足时,又要以“学徒”的身份主动探索自身不足之处,主动挖掘和激发自身潜力。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身份,能在工作过程中拥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始终牢记学习者的身份,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二)设置应用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应当针对幼儿教学的真实过程,利用现代学徒制的有利条件设置可实践、可观测的立体式应用型目标。目标确定包含两方面的要点,一是目标要可观测,可以让教师明确地判断目标是否达成,同时可观测的目标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二是根据调查,“在保证大量学时进行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边弹边唱的技能与幼儿园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7]这说明在教学目标层面,教师要设置真实工作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能,不能脱离真实的工作过程单独考查其技能学习效果。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转换教学理念,把学生在幼儿园中实习的每一堂课都既看作一场收获教学经验的学习之旅,又看作一场考核学前教师技能的随堂考试。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考核层面,既要关注学生收获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又要关注学生对经验的再次应用。换言之,教师应当时刻促进学生经验获取和经验应用的融合,要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技能的应用本身即是迁移的过程,并且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调动和锻炼一切与解决当前问题有关的能力。例如学生一边弹琴一边带领儿童唱歌,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弹唱的技能,又要能够适时地利用音乐和歌词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并动态调节整个进程中的气氛与节奏。因此,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既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又是训练学生根据情境调动各方面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转变教师角色,推动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技术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朝气、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儿童,他们既有相同的发展规律,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幼儿教师需要掌握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职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乃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职校中遇到什么样的教师,未来身份转换时也会模仿而成为那样的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学徒”时,也要及时、灵活地切换自己的身份。学生初入幼儿园,可能会出现技能不熟练或一时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等情况,此时教师应努力充当学生的师友,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徒”的共事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寻求解决方案,不要惧怕学生犯错,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适应和探索过程。同时,教师自己遇到特殊儿童或特殊状况时,要乐于与学生共商共量,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想法,合作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成为“学徒”的教育者,在学生寻求帮助时积极给予有效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换心得体会,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互相学习。现代学徒制与传统的企业实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强调“传承”,传承的不止有技术还有精神和态度。教师的协作精神和平等待人的態度是形成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观察教师行为的过程中模仿教师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等等。
(四)增加评价维度,培养创新能力基础
教学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的维度越全面,越能反映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教学参与者更加全面与多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切参与者都可以被纳入评价主体,包括家长、幼儿园指导教师、职校教师和学生自己,评价主体越多,越能够反映不同视角下的学生素养情况,要尤其重视自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努力超越自我的精神。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多重身份,教师能否灵活地切换身份对“学徒”的培养至关重要,且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指导方式。因此,从评价方式来看,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要加强“学徒”与“师傅”之间的互评,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现代学徒制中的评价导向发生转变,教师要依靠幼儿园中的实习机会,转变学生对评价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评价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评价反馈出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课堂中加以改正。学生需要重视同时正视各方对自身的评价,不惧怕也不轻视,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时代学生养成的“评价就是一语定乾坤”的想法。总之,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更加全面,评价的维度越多,对学生的启示也就越大,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方面个性化发展,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反思与建议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境中,职校学生软技能的培育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努力。
(一)企业:承担培养职校学生软技能的主体责任
职校学生的软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适应职业世界对职业人才的软技能要求,职业学校的人才输出标准与企业的人才输入需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作为职业人才软技能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企业必须承担起培养职校学生软技能的主体责任。一是树立培养职校学生软技能的主体责任意识。企业要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国家的职业人才培养不只是职业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组织应当肩负起的使命,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职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二是企业必须将职校学生的软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在社会责任感与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主体的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定,将职校学生的软技能培养明确为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评价标准,激励师徒双方的主动“教”与“学”,从而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的软技能。
(二)学校:重塑软技能导向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境下,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学校,更应及时刷新新时代职业人才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视软技能导向评价的价值取向。一是职业学校要转变只注重硬技能而忽视软技能的职教价值观,深刻意识到职校学生的软技能是新时代职业世界的核心素养。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要重新确立职业人才价值观,在现代学徒制情境中重新审视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与考核标准,明确软技能的培养任务,制定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软技能的培养贯穿始终。二是职业学校要创新构建软技能的评价体系。职业学校要树立新时代正确的职业人才观,进而从职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明确学生软技能的评价标准。在现代学徒制情境中,职校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软技能,又要根据不同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质性评价,突破过往“分数当道”的评价套路,同时将不同评价主体纳入评价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软技能。
(三)学生:深刻认识习得软技能对于自我实现的价值意义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现代学徒制的最终受益者。作为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新时代的职校学生应当重新认识责任担当和使命价值,重新认识软技能对于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软技能的培养要靠学校与企业的有意识培养与熏陶,更要靠学生自身主动有意识的习得。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学习主体,无论是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还是企业中的学徒,都要保持主动学习的心态,主动发掘和吸收优秀的校园和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因此,职校学生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要高度重视软技能的提升,不断从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教师和师傅身上吸收一切有意义的软技能。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高”,硬技能是基础,软技能是关键,软技能提升了,硬技能自然就会上去。因此,软技能才是职校学生在未来职业世界里的核心竞争力。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企业、学校和学生必须三位一体,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个人与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个人与工作的问题解决能力、个人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个人与未来的创新创造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终身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支撑,从而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价值取向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安迪.职业高中基于学徒制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2]尹波,宋君.数字智能时代职业技能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11):21-27.
[3]喻穹.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软技能”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48-50.
[4]张拴云,杨翠.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27-28.
[5]李文霞.建构主义评价观对教师教育评价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19):29-31.
[6]李建荣,杨润贤,王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12):90-93.
[7]曹愛娟.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3):65-70.
[8]杨婷.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9]牛彦飞,杨丹子.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8):39-44.
[10]王东梅,王启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