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的师资建设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产业学院教师队伍还存在管理理念滞后、师资定位不明确、结构不优化、培训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校企未能深度合作等问题。南京商业学校产教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为: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师资定位;拓展人才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激励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师资培育平台。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48-04
【作者简介】张利海,南京商业学校(南京,210036)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
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作为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组织形态,已成为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中职校要实现质量取胜,关键看师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展路径。
一、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师资定位不明确
产业学院对中职学校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建设也在探索之中。部分中职校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导致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机制、管理、师资等方面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模式,管理理念滞后。部分中职校对师资的角色定位存有偏差,还是传统的“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式,将教师的主要任务定位为教学与学术,缺乏产业竞争意识,对师资质量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中职校忽略了产业学院的特点,师资队伍缺乏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以及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学院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规模不足,结构有待优化
中职校的教师规模不能满足产业学院发展的需要,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窘境,尤其是“双师型”师资比较匮乏。教师的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基本来自高校毕业生。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相对薄弱和老化,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行业名师和教学名师的缺乏也是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比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如果专业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电商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不能及时更新专业技能,那么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与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就会存在明显的差距,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
虽然职业学校较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有些学校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大部分中职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发展上,不愿参与企业实践。对于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些学校缺少应有的重视和措施;每年的教师顶岗实践由于时间较短,教师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以致出现专业教师“能教不会做、能讲不会教”的现象。同时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一整套严格、科学的评价制度,教师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多元辦学难以共赢,内生动力不足
多元主体有效参与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产业学院应以产业为引领,政、校、企、行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模式,共同培养教师队伍。但是在产业学院的实际发展中缺乏高层次的紧密合作,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团队共建的优势。行业企业对教师团队共建培养的热情不高,同时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相关的激励机制。
二、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师资定位
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和产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师资队伍建设不同于普通的职业院校,主要表现为:师资来源多元化,既有学校专业教师,更有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师资队伍欠稳定,人员会根据项目的变化而变动。这些特点是由产业学院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只有转变专业学院办学理念,深度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明确师资定位,摒弃传统的“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式,不拘一格引人才,将专兼并重、优势互补、专业实践等作为产业学院师资建设的标准,才能推动产业学院的师资建设。
(二)拓展人才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鉴于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要建立有效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现状,就必须拓宽视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建设路径。一是打破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单一招聘方式,按照实用、能用、管用的原则引进教师;二是提升本校现有师资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脱产进修,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业技术,更新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三是从企业行业中引进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对口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四是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吸引人才兼职任教;五是以互聘或双向任职等方式组建教学团队。只有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人才渠道,学校人才和社会人才互相融合、互为补充,才能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以南京商业学校为例,为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从2019年起开始实施骨干教师培养“领军计划”。计划通过六年努力,以导师制为主要形式,以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为抓手,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群体性提高。打造“四百工程”,即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每年推出一百名培养对象、一百个在研课题、一百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并进行不低于一百万的年投入。学校已经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在全省配备专业对口的名师,全力打造名师队伍。计划实施近两年时间,成效显著,一大批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系部、学校骨干,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产业学院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形成一整套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提高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三教”改革、专业发展、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责任和能力。以南京商业学校为例,学校每年结合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组织多种形式的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涉及师德修养、教学规范、班级管理、信息化教学、教科研、产教融合、教学大赛等。经过多年实践,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在技能大赛、教学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教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有力推动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创新评价机制,强化激励体系建设
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评价机制。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需要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评价和激励体系,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开放、高效和谐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校企联合考评,合理分配权重,共同实施教师评价,提高教师队伍的活力;健全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绩效薪酬、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制度;教師在晋升考核、职称聘用时,应该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制定倾斜政策;鉴于企业师资的特殊性,可采用有针对性的薪酬奖励制度,激发他们育人的成就感,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的企业专业人才加入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
(五)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师资培育平台
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师资培育平台,使教师得到立体性、层次化的培养和提升。
比如南京商业学校充分利用京东学院的平台资源,从企业中招聘优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结对互助”,即校内教师帮助企业教师更快、更好地开展教学,企业教师帮助校内教师掌握行业的新技能新应用。“结对互助”促进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校内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
财务云共享中心产业学院给教师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企业业务的机会。教师进基地实践,和行业财税专家近距离沟通学习,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为后期会计专业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教师在产业学院经过财税核算、业务分析、战略财务三个阶段工作内容的体验,既可以掌握财务共享模式下财税业务的处理方法,又能体验财务分析、纳税筹划、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工作在实务中的应用方式,从而增强管理决策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突破围墙思维,开门办学,是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由此可见,突破围墙思维,实行开门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产业学院恰恰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转变”以及“社会化”提供了契机。反过来说,如果职业学校“关了门干”“在书本里讨生活”,那么,产业学院及其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二)确立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是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这既是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又是产业学院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因而也对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一支志存高远、富有情怀、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产业学院势必难以担当历史使命和责任。鉴于此,产业学院必须把强化内涵建设、确立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打造师资队伍放在首位,这是产业学院成功的关键。
(三)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是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助推器
多元主体有效参与是产业学院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产业学院可以依托这些政策,破解办学过程中的体制束缚。地方政府也应继续助推产业学院建设的精准扶持政策,将学校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专业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产业学院自身也要健全管理模式,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政产学研成为发展共同体,形成联动效应,满足各方利益诉求,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产业学院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缺少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同时还面临着机制和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化和产业学院健康发展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逐步建立并完善中职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
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最终关系到整个产教融合战略实施的成效。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把握好新时代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方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