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1-06-21 00:43丁海霞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践体验数学模型问题情境

丁海霞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高效课堂的打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实践体验和构建数学模型策略,可以有效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问题情境;实践体验;数学模型

打造高效课堂是科学更是艺术,既要讲责任更要讲智慧。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进而优化教学行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一、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开启思维模式,通常起源于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迅速进入探索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节课时,教师设计并播放了关于闰年的教学课件。小亮出生于2012年,其哥哥在2017年准备送给小亮一份生日礼物,但是在2017年的历卡上却找不到弟弟的生日,原来小亮的生日是2月29日。为什么找不到小亮的生日?学生产生了好奇,就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对闰年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理解,自然对“不能被4整除的非闰年,没有2月29日”恍然大悟。播放课件后,学生之间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肯定是哥哥粗心,没有仔细找;还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年历卡印错了;也有知识面宽的学生说,听其他人说过这与闰年有关。

又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量好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组织学生开“火车”报出所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由教师脱口报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当即感到很神奇:教师没有看到我们画的三角形,怎么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思维的发动机也高速运转。

二、注重实践体验,打造高效课堂

“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实践体验”转变,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之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相应也由“给出知识”向“引发活动”“促进探究”转变。教师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体验,能够充分激发数学课堂活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节课时,课前,教师安排每名学生从家中带一些玩具、书籍等物品,并分别贴上合适的价格标签;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桌组合搭建五个临时“售货台”,分门别类地摆放学生的自带物品,并向学生发放若干张自制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轮流充当售货员和顾客,亲历购物中买卖的过程,并引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准备买什么货品?自己手中有多少钱?售货员应该找回多少钱?活动开始后,学生都在认真地想、认真地算。最忙的是售货员,一个人要应对几个人。幸好每名学生都有扮演售货员的机会。整节课上,学生都有任务,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又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量一量课桌面、数学教材封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练习题。以往的作业形式是教师告诉学生长和宽是多少,再让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算出面积。而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亲自得出计算中所需要的数据,自然会引发学生思考:量哪里?怎么量?选用什么单位?刚开始有些学生也感到困难,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较好地完成测量和计算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既巩固了之前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和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又提高了购物中的语言交际和数额计算,以及测量中的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等能力,增强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三、构建数学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场景和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尝试初步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得出相应问题解决的结果及其意义。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创造便利条件,启发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增强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4根小棒。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围成和围不成情况下的小棒长度。在学生多次动手操作、有了心得的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比较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情况下的三根小棒长度的差异,分析并寻找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和比较分析,从中自主发现“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超过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最终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又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时,教师给每名学生发放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随后安排学生尝试通过拼一拼、剪一剪、移一移等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其他图形,且保持面积大小不变。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终于得出操作办法,即沿着长边之“高”垂直剪下一个三角形,再通过移动、拼接到对面平行边,平行四边形就转变为长方形了。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分析:拼接前后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之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面积大小不变。经过拼、剪、移、议,自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这一过程内化为学生的切身體验,这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认真思考、找对方法,数学学习并不难。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4).

猜你喜欢
实践体验数学模型问题情境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费马点”数学模型在中考中的应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习作课的预习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