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三个人”

2021-05-12 17:57戴加平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历史教学

关键词 《历史教学》,专业成长,编读往来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7-0053-04

记得早年曾读过一部由一个字建构而成的小小说:网。是的,人是社会网络的动物。在我30多年的教师人生中,《历史教学》编辑部是我的专业得以发展的重要网络,而蔡世华、任世江、吴丹、王雅贞等一批批编辑老师就似那网络上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为我行走于高中历史教育这一色彩斑斓的世界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限于篇幅,本文只叙几个对我影响特别深的编辑老师的故事。

蔡世华老师:引导我走近《历史教学》

回忆起来,我与《历史教学》的直接交往开始于2000年。这一年,为纪念《历史教学》创刊50周年,历史教学社组织了一次“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征文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编辑部最终从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篇论文中,选取了125篇在《历史教学》(增刊)上刊登,我的《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简论》有幸被评为二等奖,不但得以刊登,还收到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中下三卷本《史记》,这份意外的奖品从此一直摆放在我的书架上!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就是蔡世华老师。

我是1985年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嘉兴一中从教的,1987年开始从事“高中历史最优化教学实验”研究,直至1997年调入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高中历史教研员。在此期间,论文获奖不少,也发表了一些,但《历史教学》始终是我遥望的高地。至今保存着的投稿纪录表明,我是在1986年11月25日首次向《历史教学》投稿,篇名为《历史小作文与史观教育》,次年的2月22日接到了退稿信。以后还曾投过多稿,也是同样命运。作为整整十年的“高中历史最优化教学实验”的结题之作,《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简论》得以获奖并在《历史教学》上刊出,既是对这一研究的一个极好交代,更鼓励着我努力走近《历史教学》。

当然,《历史教学》毕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最为权威的专业核心期刊,犹如在秀水中央之伊人,要接近她委实不易,所以我再次走近《历史教学》已是时逾5年。2005年,《要重视基本史实的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学调研手记》一文在《歷史教学》当年度的第12期刊出。让我感到格外开心的是,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辑的《历史与社会(七—九年级)教师培训手册》中。此文的责任编辑依然是蔡世华老师。撰写本文时特地核查了一下,我早期刊发在《历史教学》上的几篇文章,责任编辑都是蔡世华老师,可惜我一次都没有见过他,记忆中蔡世华老师给我通过一两次电话,就稿件修订问题给予我有针对性的指导。回望来路,蔡老师是引导我走近《历史教学》的第一人。

任世江老师:领着我走进《历史教学》

2013年10月19日下午,利用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参加工作会议的机会,我特地在天津下车,专程拜望刚刚退休的任世江老师。当我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历史教学》编辑部门口时,任老师已经在等候了。握过手,帮我拍了照,然后领着我走进并参观编辑部。此行的本意是专程表达对任世江老师和众编辑老师的敬意,不承想变成了打扰之行:任老师不仅安排了晚餐与住宿,还在次日陪同我参观梁启超故居等地,直至我道别赴京。

2013年之前,曾几次见到过身为主编的任世江老师,当然,大多是他在讲座,阐释自己的见解,给高中历史教师们极有价值的指导,我则坐在台下认真地倾听与思考。离他最近的一次,是他应邀参加我省在舟山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活动,晚上和几位地市教研员一起陪着任老师到海边的大排档吃宵夜。所以,按世俗的观点看来,我与任世江老师并无深交:既没有请他吃过饭喝过酒(所以天津之行我是诚意想请任老师喝点小酒,结果是他请我喝了),也没有给他送过任何礼物。然而我却一直与任老师有神交的感觉。

自2003年启动21世纪第一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编辑部组织了好几次极有价值的讨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前行方向发挥了引领作用。2010年,编辑部又发起了关于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讨论,不少历史教师踊跃参与。我自担任嘉兴市高中历史教研员起,一直致力于将高中历史教学的根回移到优秀民族精神的传递上来,因此从一开始就关注并思考着这场讨论。当年第6期《历史教学》刊发了陈杰的《谈谈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从对国共内战的认识说起》一文,我读后深受启发,但又有不同意见。因为价值观教育事关重大,对国共内战这一史事的处理又是一个既敏感又极具价值的切入点,我因此决定加入这场讨论,并写成了《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之我见——以对1946—1949年国共内战的认识为例》,通过电子邮箱投给《历史教学》编辑部。之后,我意外地接到了任世江老师亲自打来的电话,说是已完成了对稿件的编审,并加了编者按,要征求我意见。这样的待遇,我当然是未曾料及的,真是受宠若惊。更让我意外的是,就在我回复并表示感谢的第二天,任老师又来了电话,要我写一点自我介绍的文字,拟将我作为封二人物推出!这已不是可用“惊喜”一词来形容我的心情了:任主编代表编辑部如此重视我的这篇稿子,是一种明确的导向,一种坚定的鼓励啊。坦率地说,我早就觉得历史教育人应当有公民的意识与担当,应当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共和国公民。受此鼓励,我更坚定了这种信念,更重视在各类教研活动和专题讲座中关注历史教育价值观的导向问题。这篇论文在高中历史教师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有老师甚至以此为基本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这篇论文也成为了我的代表作之一。2013年,我有幸参加浙江省首次正高级评审并最终成为浙江省第一名历史学科的正高级教师,它就是送审论文之一。总之,无论是从历史专业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历史教育人应当具备的精神风貌看,《历史教学》都在我身上打上了深刻的印记。对此,必须感谢任世江老师,正是他领着我走进了《历史教学》,让我得以有机会更好地体悟《历史教学》编辑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极为难得与可贵的风骨。

新一代年轻编辑:

支持我依托《历史教学》

从2012年起,我开始主持嘉兴市戴加平特级教师工作室;2015年起又主持浙江省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如何帮助工作室团队成员在专业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发展?借长期的教师研训经验,我深信,一名教师如果能长期地坚持专业阅读、躬耕于课堂,自觉地从事问题解决的教学科研,那么他一定会优秀起来。据此,我在团队内部努力倡导将专业阅读、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三合一”研修方式。显而易见,“专业写作”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而论文的获奖或发表,则是“三合一”能否进入良性循环、促成研修成员内驱力不断生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们的论文撰写及发表,并尽己所能地尽到主持人的责任——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推荐论文就是努力方式之一。

向编辑部推荐老师们的作品我慎之又慎,因为《历史教学》的学术要求确实比较高,所以我总是指导相关老师反复修改论文,直到我满意了才能过关。即使这样,与刊发我自己的论文相比,编辑部的几个年轻老师为我所推荐老师的论文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往往要与作者数次沟通、提出修订建议,几易其稿后才能刊发。仅以2020年为例,我推荐了6篇,最终发表了5篇,几乎每篇都是在编辑的数次指导下才得以定稿。以2020年在《历史教学》发表了两篇论文的郑婷婷老师为例,她回忆道:

在统编历史教材的试教过程中,我们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是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于是我在导师戴加平的指导下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试教,寻求解决之道,并将实践成果最终转化为《如何破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一文。2019年5月25日,我将稿子呈给了编辑部,而后王雅贞老师与我沟通,指出文章中的几处问题,她特别强调文章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不能泛泛而谈。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此后她委托金达老师多次联系我,从文章的布局,个别语句的表达、表格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在历时半年的反复讨论与修改后,这篇近8000字的文章最终发表在2020年第1期《历史教学》,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杂志全文转载在2020年第5期。

郑婷婷老师的发文经历当然不是个例。这样的论文撰写与优化过程,特别是编辑部老师指导的过程,有助于相关老师领悟到高质量的教学论文需要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沉淀与思考。更使其體会到高质量教学论文的形成要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慢慢成品,而其背后则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认真的专业精神。

必须指出,这些年来,我市已有近20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超过30篇论文,这个群体的背后有着更多的老师们在努力,所发论文是优中选优的结晶。《历史教学》编辑部始终坚持着高标准的专业要求,坚持着自己的选稿标准。正因为如此,我的稿子不免也有被退稿的时候。以2020年为例,围绕“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在试教过程中,我与本工作室郑婷婷与徐峰两位老师均形成了相关论文。当他们的论文相继在《历史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后(两文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在2月底将先前有意压着未投的《部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设计策略及其依据》一文发给了《历史教学》编辑部,但随后得知“稿件被退了”,主要原因是“新意、深度皆有限”。我当然早已有心理准备:两位老师的论文都已发了,我的确实是新意有限了。让我心生感动的是,此时我的一节网课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王雅贞老师联系我,说此课“角度很好,也有深度,若能成文,应该可读性、指导性俱佳”,在我动笔以后,她又数次与我探讨,提出修订建议,这就是发表在2020年第5期的《史事为用,史法为体,史识为魂——以“史料的研读与解释”为中心》一文的由来。因此,我与团队成员都极为真诚地感谢编辑部,正是他们的情怀和指导支持着我依托《历史教学》,让一批批团队成员更为坚定地行走在专业阅读、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耦合”的道路上,而这样一个优秀教师群体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更多的历史学科教师,造福更多的学子,从而让高中历史学科对我国的“立德树人”事业有所贡献。

虽然已写了不少文字,发生在2018年的如下故事却是必须写出来让编辑部老师知晓、让更多的读者细细品味的——这年春节前,我分别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个学科核心素养为选题,精心完成了《我们能否证实秦始皇是“暴君”?——兼论“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和《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兼论“历史解释”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两篇论文。将两稿分别投给了两个编辑部,然后安心过年。很快, “史料实证”文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第3期发表,但“历史解释”文一直没有消息。“五一”以后,我终于忍不住询问稿子的处理结果,得知因触及一些敏感问题,需大做修改。我决定撤稿——这是我平生第一回也是唯一的一次撤稿。冷静思考几天、再次认真审读此稿后,我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教学》。或许,年轻的编辑们也会像当年的任世江那样有见识与胆识?果然,这篇我一字未改地转投的稿子,很快在2018年第7期《历史教学》(上半月刊)上刊出了。我不清楚编辑老师们是否为此承担了格外的压力,但确实对他们平添敬意,对《历史教学》编辑部代有传人尤为欣慰。当然,当时的我还是隐隐担心此文会给编辑部及责任编辑带来麻烦,直到当年的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了此文,才如释重负。

今年是《历史教学》创刊70周年。放在这样长的时段中,放在全国几十万中学历史教师群体中,我与编辑部老师们的故事肯定不会是传奇。可以推想,70年来,有多少类似的故事曾上演过?正是这些或许在《历史教学》编辑部老师看来是极为寻常的故事,催生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像编辑部老师一样既敬业又专业地服务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如此推想,《历史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史教育的发展不容忽视,编辑部的老师们当然也绝不仅仅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如同列队照亮历史老师前行之路的一盏盏明灯啊!

编后记:戴加平老师与《历史教学》交往的20年,正是《历史教学》快速发展的20年,任世江老师办刊的主旨及对作者的扶植,也集中于这20年中得到体现,《历史教学》新时期的办刊风格于此时成型。与戴老师现在致力于带团队、推新人相似,编辑部也致力于纳新,在新老编辑的交替中,在新旧教材的更迭中,试图守住杂志风格,发现新问题,发掘新作者。我们实不敢称明灯,但愿意为读者诸君作嫁衣,试图通过杂志的引导,突破教学瓶颈问题,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作者简介】戴加平,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嘉兴教育学院高中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历史教学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