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材研究

2021-05-12 07:55张茂芹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摘 要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知识容量大、概念多,吃透教材,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视学情分层教学,是为本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从文明的概念入手,掌握文明产生的标志,认识不同地域文明的共性與个性,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这些特点和差异,分析形成文明多元特征的复杂因素,以培育时空观念和基于唯物史观探究、解释历史的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材研究,中外历史纲要,早期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7-0032-06

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本文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提出高一合格考的教学重点与选择考历史的教学层次差异;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次和教学时间,提出删繁就简的方案和加深理解的问题。有不当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教学建议

这个子目首先要厘清“文明”的涵义,然后解释文明产生的基础,最后指出古代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教学重在认识文明发生发展的一般逻辑,史实论证不是必须的。

文明主要指社会发展程度,是相对野蛮而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阶段。《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关于古代文明的产生,从逻辑上说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导致文明出现即可。”①即文明产生的基础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作物的栽培,人类定居生活,还有野生动物的驯养。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支配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使人类加快了自身在各方面的进化,摆脱了动物的野蛮状态。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都是伴随原始农业而发生的,社会分工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教科书“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一、二自然段,即是从逻辑上阐述这个过程。

文明产生的标志包括: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诞生。教科书第三自然段首先说,私有财产及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的产生,社会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最后说国家的形成,文字因国家治理的需要而诞生。这里,教科书将进入早期国家视为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终极标志。第二子目“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以五个地区的早期国家为例,进一步说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的关系,共同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教科书从地理自然环境出发,概略叙述各个区域文明的成就和特点。②《中外历史纲要(上)》叙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变化,也是以早期国家为中心,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相关历史现象。而下册教材对世界各地文明的产生只是讲述一般过程和状况,没有具体史实。比如从考古发现随葬品的多寡判断贫富分化,并没有说哪个地区具体的墓葬情况。

高一教学应注重讲述文明产生的逻辑,可以提示学生回忆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高一课程面向会考,会考为水平性考试,依据教科书应确定两个考点:原始农业或畜牧业是人类进入文明的基础,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教师教学用书》强调的也是这两个点。但对以历史作为选择考科目的学生而言,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内容的教学,选择考是选拔性考试,要考查学生的认知、素养层次,因此,认识人类文明产生的几个标志是潜在的考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理由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原始农业生产满足了生产者日常需要后,那些剩余产品便被部落管理者据为己有。交换活动也是私有制产生的途径。首先是生产的剩余产品等动产被据为私有,后来氏族首领利用权力,将土地等不动产变为私有财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首领成为部落的贵族,而大部分氏族成员则贫困化,变成平民,在氏族组织内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大群体。一般来说,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占有奴隶,自己则成为奴隶主,这样又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这很好理解。早期城市的出现为什么也被认为是衡量文明是否产生的标志呢?

因为原始农业是地域性的,是定居生活。村庄是较小的聚落,城市是较大的社会聚落。原始农业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城市居民主要是脱离直接生产的统治者阶级,以及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只有在较大的社会聚落中,文明所需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汇聚。因此,城市既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又是文明产生的条件之一。有文明必然有城市存在。文明初期的城市设施非常简单,有的存在时间也很短。

国家的形成是文明产生的终极标志,因为国家是人类社会的高级组织形式。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出现不平等现象,但是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不会很快引发原始社会解体,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仍维持着父系大家族;其中地域关系对国家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部落联盟是地域性的同盟,国家也是地域性的。部落联盟首领占据公共权力的途径不一样,但最初的国家机构都是由部落联盟管理机构演变而来的。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知识解析

(一)西亚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无疑是本课重点。高一重在了解各个文明的自然条件和国家特点,时间概念要明确西亚和北非是世界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教师教学用书》说:“西亚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古代西亚”。①教科书所附《古代文明示意图》(见下页图1),只有西亚和北非是使用重褐色标注的“公元前4千纪文明区”。西亚和北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两个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生地”。

两河流域大体上以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南部叫巴比伦尼亚;北部多高山,南部是大平原;巴比伦尼亚南部即两河流域下游,是苏美尔地区,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都发生在苏美尔地区。教科书说: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还有“《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②短短不足400字的课文连续使用了几个“最”,与教材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中叙述的“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③联系在一起,充分说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基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卓越的文化,两河流域文明处于最早的历史地位。“历史纵横”又补充说,西亚原始农业产生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相关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小麦等。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开始使用金属工具,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流域出现国家。《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解释“金属工具”,只说“西亚和埃及文明产生于青铜时代”。④教学中教师可明确指出,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开始使用青铜工具。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说,西亚和北非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

两河流域原始农业发达,出现城市国家,然后实现统一。但遗憾的是,苏美尔人的来源、语种不详,这个地区的居民你来我往,没有形成一个主体民族。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古巴比伦王国不是苏美尔人建立的,公元前16世纪,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来的赫梯人灭亡。而后出现的亚述帝国也不是苏美尔人的国家,因此,课文没有说西亚文明的创造者。

两河流域北部山区的积雪融化经常造成河水泛滥,平原地区的居民既要利用水利灌溉农业又要防备洪水成灾,灌溉和治水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一个主题,这在文化遗存中有众多的体现。现存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伽美什》是研究西亚文明的重要资料。

(二)北非

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埃及地区略早于两河流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教科书提出了地理概念“上下埃及”。下埃及指尼罗河流入地中海的三角洲平原,上埃及指尼罗河南部狭窄的河谷地区,上下埃及有以孟斐斯为界之说。上下埃及的东西两面都是沙漠,南部是大险滩,因此,古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缺乏同外界广泛联系的通道,以后一些势力入侵埃及,都是从连接西亚的东北角进来的。为让学生更好了解这一地理概念和环境特点,可联系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示意图来说明,建构空间概念。教科书说:“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⑤没有描述埃及的城市小国阶段。埃及文明兴起的主要标志是象形文字的出现,但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完全是表意,还有24个标音符号。公元前3300年左右,下埃及和上埃及分别实现统一。而后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埃及初步统一。自然环境使埃及较早地建立了统一王朝,法老代表神意行使统治权,具有权威性。古埃及国王的陵墓被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它的宏伟说明法老的至上权威,体现社会经济、建筑、数学的高水平发展。最大的金字塔是公元前2500年前后建造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米,每边长220米,据说用了230万块石头。从它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反映了王权走向衰落的趋势。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开始至公元前1071年,埃及共有20个统一王朝。此后相继的11个王朝都没能再实现统一。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古埃及文明至此终结。

因为要计算尼罗河水涨潮的时间,埃及产生了天文学,制订了“太阳历”。古埃及的太阳历后来经罗马人稍加改造,演变成今天的“公历”。由于测量尼罗河水位以及建筑等需要,古埃及的数学发达,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算出圆周率为3.16。古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反映出他们已懂得解剖学,初步了解人体组织,并有相当高的防腐技术等。

(三)南亚

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千纪,与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大体相当。印度次大陆也是个孤立闭塞的地理单元,它的北部、西北和东北均为高山或丛林,东西两边是海,但海岸线平直、优良港湾少,不利于航海。在印度西北方向有几条山口同中亚相通,一批批外来民族就是从山口进入印度,形成了印度民族成分庞杂的特点。印度南方是德干高原和闭塞的沿海,印度文明发生在北部。北部又被沙漠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为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东边是恒河流域,成为印度文明的中心地区。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文明的创造者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哈拉巴文化有两个城市遗址,占地均超过1平方公里,据推测居民达2~4万人,是典型的城市国家。哈拉巴文化留下了500多个刻在石印上的文字符号,称为“印章文字”,至今尚未解读成功。

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从西北进入印度,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新主人,逐渐从游牧转为定居农业,诞生了几十个城市国家,出现了婆罗门教,形成了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出现了反婆罗门教运动,各种教派、学派兴起,很像中国的百家争鸣,佛教在这一运动中诞生。波斯人和亚历山大都曾东侵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基本统一了整个印度,阿育王统治时期帝国面积最大,文明发展到顶峰。阿育王之后孔雀王朝很快衰落,公元前2世纪以后,希腊人、安息人、斯基泰人、白匈奴人和大月氏人先后進入北印度。公元前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其疆域包括了印度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方。贵霜帝国是当时亚欧大陆上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东与东汉帝国为邻,西连安息帝国,再往西即是罗马帝国。

(四)欧洲

西亚、北非、印度和中国古代文明都诞生于内河流域,唯有古代希腊文明环海。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希腊多山,各地区间联系不很方便。西亚、北非、印度文明都是从城邦小国到地域性王国,再发展为统一的帝国,而古希腊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分立状态,没有形成统一国家,这大概与山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有关,教科书也是持这一观点。

公元前3000年代末2000年代初,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希腊的原始居民是皮拉斯基人,他们创造了克里特文化。公元前2000年代初,克里特岛上出现了100多个小城邦。公元前1600年,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等地,也出现了城邦和社会分化现象,形成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统称爱琴文明,留下了内容丰富而卓越的历史文物。爱琴文明在《荷马史诗》中有具体反映。阿卡亚人破坏克里特文化,多利安人摧毁了迈锡尼文化。爱琴时代宣告落幕,希腊文明又从“荷马时代”重新说起。

教科书说“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①这个时期之前叫“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是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过渡的时期,此际铁器也传入希腊。而后希腊形成了300多个大小城邦,大的城邦达7000~8000平方千米,小的城邦仅百余平方千米。城邦制度也在此时形成。以农业立国的斯巴达确立了贵族寡头统治。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和该世纪末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则使工商业城邦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奴隶是各城邦的主要劳动者,奴隶人数超过了城邦公民。希腊对外移民建立的城邦遍及地中海北部沿岸,尤其是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一带。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文明出现高峰。课文介绍了古希腊两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及黑海等地,在各地搜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撰写了《历史》一书(又称《希波战争史》)。《教师教学用书》在参考资料栏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把希罗多德称为“史学之父”比“历史之父”更准确,实际是以具体人物为载体解释了“历史”与“历史学”这两个概念。接着说:“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如何理解这句话?《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段话:“民主政体提供的自由空间,成为希腊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与之相对,实行寡头政治的斯巴达则成为文化沙漠。”②修昔底德不仅记述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提洛同盟)之间的战争——他是战争的亲历者——而且评论了双方的政治体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注重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因果关系的分析理性、客观。他在书中通过伯里克利的《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扬,对这一制度遭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破坏感到悲惜。

在5个古代文明中,两河流域的文字、古埃及的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今人可以解读,但只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发展至今。古印度和古希腊也产生了文字,但至今无法解读。古代文明延续发展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只有中国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认知层次

教科书“学习聚焦”提出:“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③据此,可确定高一教学的水平。古代各个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西亚、北非最早。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地理环境基本相似,水力资源丰富,利于农业发展。西亚的地理环境比较开放,城市国家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种族也比较多。北非地理环境的孤立性缩短了城市独立存在的時间,统一王朝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西亚、北非的君主专制都借助于神权,古埃及更胜一筹。印度的婆罗门以掌握神权位居第一,国王位居第二,这就限制了君主专制。

西亚、北非在青铜时代(金石并用)进入文明时代,印度在铁器时代进入文明。尽管印度的地理环境也具有孤立性特点,但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之雨水丰沛,使恒河流域得到广泛开发,发达的农业不断吸引北方民族,他们进入印度次大陆后就定居下来不再退回去,由此导致印度多民族历史的复杂。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城邦国家长期存在,不同条件的城邦,政治制度不一样。教科书说:“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史料阅读”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一段话辅之:“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治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教科书还为插图苏格拉底像配有简短文字:“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他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许多流行观念提出挑战。苏格拉底70岁时被处死,罪名是不信雅典城邦的神和腐蚀青年。他的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①课文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描述有几个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适宜在高一进行探究式教学:

1.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古希腊城邦政治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这是一个基本的唯物史观问题。首先应该肯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奴隶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占有财产到占有人身自由,强制劳动增加了社会财富,使一部分人可以从事脑力劳动。城邦政治的目的是维护小国的独立与自治,部分社会成员享有公民权,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注意,肯定的前提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当文明的进步使人们意识到奴隶制违背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奴隶制就成为反动的。

2.为什么城邦民主政治中只有男性享有公民权利?

人类从父系氏族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男性的主体地位被继承下来。役使奴隶和战争都需要男性,因此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由氏族社会发展到城邦国家,城邦居民还存在血缘关系,公民即是原来氏族平民,没有血缘关系的外邦人自然没有公民的社会地位。

以下两个问题适于选择考历史的学生深入探究:

3.平民政体与寡头政治相比,两种政体有何优劣?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平民政体由占多数的贫穷自由人掌握政权。雅典实行家庭奴隶制,贫穷的自由人家庭也占有奴隶。公民集体实行统治权,也都要尽义务,这样的社会具有比较自由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公民的才智,因此雅典的文化繁荣。实行寡头政治的斯巴达,斯巴达人集体占有奴隶,希洛人是斯巴达人的奴隶,但人数是斯巴达人的10倍。斯巴达的男子都要被训练成战士,才可以长期奴役希洛人。寡头政治有效维持了斯巴达的奴隶制,但缺少文化氛围。

4.苏格拉底之死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根源在哪里?

苏格拉底被公民法庭判处死刑,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多数人的原则,有可能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即多数人的认识不能被视为天然正确,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雅典民主制度的出发点是将公民集合为一个在国内享有特权、在国外控制殖民属国的阶级,这种建立在身份制度上的“轮番而治”的制度,是一种有限的民主,其基础缺乏个人权利。此外,这种直接民主存在的社会条件是小国寡民,不具有普遍意义。

总之,《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内容浓缩而精炼,但知识和概念比较多,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建议抓住文明产生的标志和多元性特点,对各个文明的文化成就择重,比如西亚文明产生60进制,成为人类计时的标准;埃及文明产生365天的太阳历,这是公历的来源;印度文明发明0,按位计值的概念很重要。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很多,教科书只是高度概述。这说明,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全面认识。

【作者简介】张茂芹,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构建模式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