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申 孙建波
【摘 要】缄默知识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在职教教学过程中将缄默知识显性化,使其作用最大化,对提升职教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大有裨益。但由于缄默知识存在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以及不能以常规形式传递等局限性,使得缄默知识如同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数量庞大却难以施展拳脚。因此,有必要从缄默知识的本体制约性出发进行解读,从职教教师对缄默知识的意会程度及职教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有限性两方面展开分析,提出走出缄默知识教学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缄默知识;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60-04
【作者简介】1.钟申,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管理;2.孙建波,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管理。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缄默知识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进行系统表达,多以行动为导向,传播困难却又能深刻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以下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说明。语言、文字和符号是生活和职教教学中向他人解释某一定义或理论的主要工具,一般能够传达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但也经常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即我们本身是了解、清楚的,却无法让他人清楚。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显性知识的传递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且渠道多样,如具有普适性的学校教育、广泛多元的大众媒体教育、方兴未艾的AI智能教育等。缄默知识的不可言传性导致传递方式受限、传递幅度轻微、传递速度緩慢,进而导致缄默知识传递成本颇高,影响范围却依然狭隘。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感官或直觉获得的,与可以通过明确的推理获得的显性知识有着明显区别,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缄默知识也就更难被人们所关注,从而隐匿于大众的视线之外。
除了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缄默知识还具有情景性、文化性、层次性等特征。情景性指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和把握。所以,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自然与特殊任务或情景的再现、类比分不开。文化性体现在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缄默知识是有差异的,既包括了缄默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缄默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建立在一些显性的社会规则基础上,也建立在一些由社会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缄默的社会规则基础上。层次性指缄默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感知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二、缄默知识教学的困境归因
(一)缄默知识的本体制约
缄默知识的灵活性、模糊性、隐蔽性和抽象性导致它在职教教学中很难直接用显性符号明确传递和表达,故而要么被忽略、规避,要么就被简单化处理。例如,专业技术的灵活性使得职教教师难以掌握其精髓,抓不住缄默知识的重点,给教学加大了难度;模糊性导致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没有明确界限,从而有可能让职教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产生混乱,学生接受知识时也容易产生混乱;隐蔽性与显性知识的外显性相对,大量缄默知识被“尘封”,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人们很难挖掘到它,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抽象的缄默知识难以用显性符号直接传递,职教教师也无法清晰地表达,使得教学中缄默知识的激活效果大打折扣。
(二)职教教学的主体制约
1.从教的主体,即职教教师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职教教师对缄默知识的意会程度不足,其原因主要是职教教师自身认知水平有限,难以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例如很多职教教师认为,知识无非就是显性知识,不能用言语或符号表达的认识成果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那么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上,不少职教教师将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知识当成是客观性的、迄今为止最为合理、严格、精确的知识,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且从无质疑。而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照本宣科,教教材而不是真教学;学生死气沉沉,背书本而不是学学问。
另一方面,教师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缺乏在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构建“意义场”的意识。这种意识的缺乏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够成熟、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强大导致的。教育不能只在一个点着重发力,教学也不单单是给学生灌输客观真理,开启学生的理性觉知和智慧思考才是帮助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有效方法。
2.从学的主体,即职教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则主要归结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在当下同样有限。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它可以让学生感受世界和自身所蕴含的生命性知识,但职教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局限制约了其对缄默知识的理解和顿悟。职教学生在当下所具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难以意识到和自觉应用自己的缄默知识,一般是在外部力量的强迫下应用纯粹的逻辑力量并通过刻苦努力来掌握显性的课程知识。同时缄默知识无法用显性符号表达,当职教教师用委婉的教学手法暗示、启迪学生时,学生不一定能感知到教师真正要揭示的本质。
(三)职教教学的时空环境制约
从空间上看,教室未必是最好的教学场所。教室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但也是禁锢学生思想的地方。教学只在教室里进行,注定了职教教学空间的单一化和职教教学组织形式的机械化。教学的空间不应该仅限于教室,应该鼓励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真实环境中习得缄默知识。
从时间上看,缄默知识是依赖于个人理解力的“意会知识”,意会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其意蕴悠长,不是通过延长教学时长就可以领悟和习得的。在不同的职教学生身上,其体现与效果不同,例如对于数学的某一知识点,有的学生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弄懂,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不宜用统一的时间要求去规定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破解缄默知识教学难题的对策
(一)推动职教教师对缄默知识教学价值的觉知与觉醒
一是改变职教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尽管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更注重对职校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但不得不承認不少职校所施行的教育背离了职教教育理念,把理论知识教学和知识结构化的考核放在了首位,对于缄默知识这种更深层次的、难以评价的知识置之不理,这就导致教学必然偏重于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因此,要想改变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实现缄默知识的教学成效,职业学校也需要转变教学目标和改革考核标准,注重对有助于职教学生个性发展和智慧成长的缄默知识的培养。
二是鼓励职教教师通过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来唤醒缄默知识的教学意识。这里的反思包括对自身和榜样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通过发现不足和闪光点,挖掘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体现和突出价值,不仅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能逐渐树立职教教师的缄默知识教学意识。反思榜样教师的教学实践,以研究者姿态分析榜样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以及榜样教师的干预方式,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自身知识的完善和教育的最优化。
(二)加强职教学生的内隐学习
缄默知识是一种寄居于人的知识,内隐学习关乎缄默知识的激活。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都具有自动性的特征,内隐学习一般会自动发生,无须个体有意识地去发现环境中的发展规则,而缄默知识的获得也往往在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在认知者的实际活动中自动获得。因而,内隐学习能够更有效地激活职教学生对模糊性、抽象性缄默知识的掌握。
要推动职校学生开展内隐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情境,在情境多变、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内隐学习的促发和学习效果愈加明显,而在常规的、缺乏活力的课堂学习情境中,与内隐学习相对的外显学习则占主导地位。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内隐学习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教学实践活动不是浅尝辄止的,学生能有自觉而主动的心理性和身体性投入;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与情感不是浅薄的、贫瘠的、从众的,相反学生能获得真切的、丰富的、深刻的认识,产生多元的、积极的、强烈的情感反应。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职教对话氛围
职教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氛围的构建首先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职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向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把学生看作被管理、被教育、被约束的对象,显然就已经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上。笔者并不是反对职校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而是认为职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把握好度,政策制度要简便易行、明确具体、长期稳定,不能政出多门、朝令夕改,要让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其次,职教教师要走近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陶行知先生曾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与职教学生相处,走到学生身边,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才是一名职教工作者的正确行为方式,也是构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关系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