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晔
【关键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教改革;建设途径;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23-05
自2019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和培育建设单位名单以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和重点,各层面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纷纷上马。那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现对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进行以下解读。
一、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更加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并作出了“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的科学论断;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在以往“高素质、专业化”基础上提出“创新型”的要求。可见,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施1+X证书制度,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课证融合、育训结合,全面推动1+X证书制度实施;开展“三教”改革,实施课堂革命;建立学分银行,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打造职业教育和培训一体化体系等。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整体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知识、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新范式不断涌现,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近些年,国家、地方和职业院校均加大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教师是首位,凸显教师是第一要素,也是关键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一直注重个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但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双师”能力的提升,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优化和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随着产业变迁和技术变革,需要经常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往往是教师个人难以驾驭的,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的力量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共识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共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落实好“三全育人”的要求。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与任务
(一)内涵
多年来,教育领域的创新团队一般指科研创新团队,很少提及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提法是一个创举。教学团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能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理论的能力。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随着产业和科技的变化而发展,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产业更新和科技变化,能够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引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创设优质高效的专业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新理论的教学能力。可见,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团队其实是一些追求同一目标、负有共同责任且能力互补的少数人员的集合。教学团队是由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基于德艺双修、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围绕某一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开展工作,由共同负责、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能力互补、创新发展的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与传统的教研等其他形式的群体相比,团队具有“可以迅速组合、解散和重组”的特点;与一般教学团队相比,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重在创新,而并非单纯基于简单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二)主要任務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而提出的,团队需要围绕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开展工作。
1.践行好国家教学标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何谈质量?为此要落实好国家教学标准。目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许多方面还没有出台相关标准。比如“双师型”教师标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教师标准等,需要加大在这些方面的实践探索力度。二是一些标准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理想。我国许多标准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绝大多数标准还处于试行阶段,有的甚至落实得很不到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为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首先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带头落实好国家教学标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完善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
2.加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以来,我国学习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主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但总的来看,由于企业参与度不足,仍然是基于学校教师的理念和认识来开发课程。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传统课程提出更大的挑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比如课程思政,各类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融入思政的内容;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X证书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加强企业实践与交流,及时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纳入课程等。课程开发要基于产出导向理念,在明确毕业生职业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开发模块化课程,明确每个模块课程承担哪些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位教师要承担最擅长的模块,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要扎根中国大地,在多年学习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中国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方面形成一套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中国方案。
3.深化教材教学改革。
好的课程还需要落实到教学上,抓好课程实施环节。实施好课程,教材是载体,教法是灵魂,教师是关键。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倡导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式材料。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结合得最直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业态、新技术、新规范、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要突破以往的“课本”,需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体现在教材中。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相对应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法在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说永无止境,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教材以及课程实施的条件,不断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越来越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讲练结合、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工学交替、虚拟与现实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等新的教学模式。
4.完善教育教学相关制度。
职业教育不缺理念缺制度。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滞后,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比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目前有多种表述形式:每5年到企业时间6个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究竟多长时间合适,或许对不同教龄的教师应有不同要求。又如,聘请的新教师须有3年企业工作经历,这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有哪些保障条件或政策。再如,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已成常态,但仍存在聘用渠道不畅、作用发挥有限等局限性,真正落实国家要求还需要哪些制度保障等。虽然这些内容不是直接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但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有能力有义务对这些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制度加以探讨。
当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能局限于一城一池,而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把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家标准建设相结合,把教育教学改革与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相结合,并努力朝著建立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制度的目标迈进,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模式、方案、制度。
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途径与运行机制
(一)建设途径
1.依托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来开展工作。
一些首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所在院校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创新团队成员也是“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把二者统筹起来,通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来提高“双高”计划的建设水平,通过“双高”计划项目经费的支持和项目的实施来提高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形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
2.依托专业群建设来开展工作。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指出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强骨干专业群建设;同一专业群的不同教学创新团队需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骨干专业群的标准化建设,让这些标准成为同类专业群的标志性成果,引领全国职业院校的发展。
3.解决瓶颈问题,联合攻关来开展工作。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融合、教学资源库、学分银行、国家资历框架等。各教学创新团队要结合自身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在某一方面开展攻关,重大问题可以多个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切实解决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
4.基于既有教学改革成效的提升来开展工作。
首批职业院校国家教师创新团队的评审基于已取得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所在学校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教改成果,但这些成果主体上局限于本校实践,既缺乏在全国试验推广的实践,也没有站在国家层面来进行审视。通过不同创新团队的交流研讨,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要进一步对原有成果进行完善提升,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并争取成为同类专业中引领全国职业院校发展的成果。
5.基于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来开展工作。
配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育部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每年组织1000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到国外去学习,每个教学创新团队选派出国人员必须是团队中的主要核心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分工协作进行系统学习,在回国后对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开展本土化研究,并转化成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成果。
(二)运行机制
1.各团队的运行机制。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团队自身建设的水平,而自身建设水平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能力上的互补机制,二是工作上的激励机制。能力互补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人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工作任务选择最合适的人员。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是整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教学创新团队经费有限,只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为此国家应给予入选创新团队成员应有的荣誉。创新团队所在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学创新的劳动价值,在成果奖励或评优评先甚至职称评审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只有多方面的政策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2.创新团队之间的协作机制。
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明确指出专业领域课题由各协作共同体重点课题承担单位牵头负责经费分配和协调管理工作,也就是说重点课题承担单位是同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牵头单位。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遴选了18家本科院校作为团队培训基地,负责对协作共同体成员的培训工作。牵头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共同体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探索建立共研、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机制,使其成为真正的共同体,并努力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