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内涵、逻辑与路径

2021-05-04 08:48贾倩倩杨勇商译彤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赋能双创教育双高

贾倩倩 杨勇 商译彤

【摘 要】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层面赋能“双高计划”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内涵意蕴,提出“三贯通”“四融合”的逻辑取向,即本质基因相通、社会效应协同、价值取向一致,以及教育目标、教学资源、保障过程及评价体系融合。在贯彻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融合路径时,也要从纵横两个视角进行审视与思考,横向侧重创新创业教育方案落地,纵向注重赋能“双高”建设成效落实。

【关键词】双创教育;“双高”建设;职业教育;赋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2-0013-06

【作者简介】1.贾倩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共管理与服务;2.杨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3.商译彤,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改革思路,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01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按照“双高”建设的要求,赋能“双高”建设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市场供需、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理性诉求。可通过构建“四方联动”“五链耦合”机制,建设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发展学院,实现三方面提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内涵意蕴

(一)在国家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创新”59次、提及“创造”26次、提及“创业”6次。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人才强国需要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思维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是高职院校职责所在。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提高站位,整体规划,严密落实,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社会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优化人才市场供需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勞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双高”建设激发社会、企业、学校协同发力,从技术突破、平台运营、服务管理、品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响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趋势,使高质量人才输出与岗位诉求相适配,缓解人才市场供需矛盾与人力资源结构性就业的矛盾。

(三)在高职院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扩招百万的高速发展阶段,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双高”项目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放大办学特色,将学校打造成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智慧校园的样本、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杆、国际化办学的旗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制度、标准和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全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面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三贯通”取向、“四融合”逻辑

双创教育与“双高”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三贯通”取向

“双高”建设背景下双创教育在国家、社会、学校层面衍生“三贯通”取向,分别是本质基因相通、社会效应协同、价值取向一致。“三贯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解决结构性就业失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赋能“双高”建设发展全过程。

1.本质基因相通。

双创核心素养既包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素养,又辐射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勇于担当、乐观积极等求真、求善、求美的综合性素质。双创教育是一种高阶的职业核心素质培养,可以让高职学生在心理素质、文化涵养、人格品质、科研水平及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使之真正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人。[3]

这种素质与“双高”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原生基因”本质相同,双向耦合,相互渗透。“双高”建设培养的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技术技能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应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过硬本领和外化、物化、形式化的创新认知愿景,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带来的职业变化和岗位迁移。

2.社会民生效应协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多关系民生,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提升其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成功率。在“双高”建设中,一些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偏远地区精准扶贫战略,造福民生;有效缓解区域就业结构性失调矛盾,改善民生。这些成效离不开双创教育的作用发挥,相关案例不胜枚举。

3.价值取向一致。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功能。双创教育中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双高计划”建设既体现了整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又是新时期特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此,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双高”建设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四融合”逻辑

依托双创教育的内涵意蕴,可从教育目标、教学资源、保障过程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分析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融合策略。

1.教育目标融合,制定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目标应实现均衡协调发展,通过教学目标使双创教育在“双高”建设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实质性的领航功能,制定由上而下系统的目标体系。

首先,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将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升办学定位,既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提高学校办学的美誉度,又可以引进境外高质量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推动高职院校形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次,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将双创教育核心素养目标引入各专业建设框架,以此为导向开发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契合。再次,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程改革目标,嵌入相关课程模块,整合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专业课为基础,开发融合“专创”认知、理念和规律的职业教育课程。

2.教学资源融合,推广融入实践课堂的项目化教学。

教学资源融合是开展高职双创教育的关键要素。要根据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实践课堂;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科技社团的全覆盖,让师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社团活动成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做好项目储备。

“双高”建设过程中,强调广泛应用学生参与、可提升课堂活力的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结合岗位实际,以具体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工作活动等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应用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在项目的应用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与融入实践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资源融合。

3.保障过程融合,实施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建设保障措施。

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其成效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得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这个“双高计划”的中心环节作为组织形式。[4]在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中,专业课程内容树立创新创业一体化教学理念,响应企业以及行业需要,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双高计划”要求成立由学校、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多方协同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指导意见和学校实际持续优化专业群结构和发展。保障措施中还包括第三方评价,即主动征求行业、企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意见,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公开发布年度质量报告,保证专业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由学校、培训组织、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等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既保证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保障了“双高”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4.评价体系融合,形成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特点的评价体系。

对“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重德强技、校企协同、书证融通、多径育匠,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满意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双创教育倡导以实践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开设高质量、多样化的实践类课程,改善和加强学生的双创思维和素质,其中要构建符合双创能力目标的实践课程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体系的融合,将双创教育的实践过程融入“双高计划”的整体评价方案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的融合路径

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設的融合路径有纵横两个视角,横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方案落地,实现创新素质、创新平台、创新模式内涵“三贯通”;纵向注重赋能“双高”建设成效落实,构建“四方联动”“五链耦合”机制,贯彻“四融合”。

(一)横向视角

创新创业教育方案落地有三方面内容。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素质提升课程平台。

首先,重德强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理念贯穿双创教育全过程。其次,完善梯次进阶双创课程,以通识必修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以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菜单式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精准创业指导。构建“四阶递进”双创课程体系,做优通识课、做实平台课、做强专业课、做特卓越课。设置“高阶课程+”的卓越课程模块,多向培养,以必选和任选相结合的卓越课程为学生差异化发展打通上升通道,形成素质提升课程平台,促进学生多样成才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2.聚集优质资源,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可以与龙头企业、知名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高端智库,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教学化。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以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为纽带,打造集产教融合、学生培养、技术传承与创新、高端智库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技术入股”吸引技术研发创新团队,顺应企业的发展战略、技术研发需求,激发团队创造性以及凝聚力;由国家级技能大师、业内能工巧匠挂帅传承绝技绝艺,“真刀真枪”开展双创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建立校企领衔人物导师库,打造双创金课,落实双创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双创人才培养工作。

3.通过建设专业群双创孵化基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双高”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群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以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师资团队、服务能力、招生就业等六维度为专业群内诊标准。可通过建设专业群双创孵化训练基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形成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以校内外实训资源的整合、重组、优化,联合行业领先企业建成教学实践、培训考核、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智慧化开放共享的专业群双创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来校开展双创培训,组建双创大赛校企双导师团队,聚焦前沿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自主品牌设计,承接企业项目,将大赛成果转化成教学项目,供行业从业者学习或企业投入生产实践,实现创新作品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打造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双创孵化训练基地,使之成为企业产品与服务价值的孵化器,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纵向视角

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成效也有三方面内容。

1.构建“四方联动”机制,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四方联动”机制。政府下拨双创资金,提供公共服务;校企整合资源,搭建双创平台;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证书。四方以利益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打造校企联盟、双创实践教育基地、实体化校企合作平台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双创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将这些平台作为产教融合的载体,政府、学校、企业、培訓评价组织四方共同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2.创新“五链耦合”机制,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统筹部署,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证书开发主体,学校作为证书实施主体,企业作为证书使用主体,四方高度协同、实时联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以智慧型岗位需求为起点,开发模块化课程,打造结构化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五要素高度耦合、环环相扣,实现岗证对接、课证融合、教培一体、工作导向和书证融通,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形成双创人才培养新机制(如下页图2所示)。

3.建设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发展学院,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创新创业发展学院服务全体师生,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课程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众创实践平台服务师生项目孵化,以科技社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竞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课程互通、平台共享,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素质提升课程平台和以提升师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的孵化服务实践平台,形成集制度建设、管理系统、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双创教育赋能“双高”建设,可依托校内众创空间及科研优势,引聚资源,出台政策,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服务实践平台,有效满足有志教师和创业学生在创业辅导、金融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可建立高职院校众创协同中心,协助统筹创新创业活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实训、孵化等工作,探索建设市、校、院三级协同的众创服务新模式。市级协同中心重点开展好大学生双创拔尖项目的选拔培育工作,校级协同中心重点做好定制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探索、改革、推广和退役军人、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工作,院级协同中心结合专业群特色面向本地产业重点开展小微企业科创服务和专创融合品牌项目打造。各级协同中心在发挥产、学、研、用、创服务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双创成果的辐射引领与开放共享,大力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形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教学化”的双转化机制。

【参考文献】

[1]林秀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9(16):57-61.

[2]胡烨丹,陈正江,王玉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63-66.

[3]缪昌武.双创教育驱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策略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6):18-23.

[4]杨勇,商译彤.“双高计划”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向度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6):6-11.

猜你喜欢
赋能双创教育双高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全职妈妈浪费吗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