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梅
【摘要】在幼儿园中,手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操作性强、趣味十足,深受幼儿喜爱。装饰是手工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幼儿手工活动有效的延伸形式,它是对手工制品所进行的恰如其分的涂绘、修饰,使手工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整、美观。幼儿学习手工作品的装饰,对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独特创造力都有很大帮助。本文以手工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三大要素为切入点,挖掘手工作品的多样装饰形式,为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幼儿手工 手工作品装饰 装饰造型 装饰构图 装饰色彩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183-03
一、幼儿手工活动及装饰概述
“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者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1]它注重手工的造型过程,这个过程是集玩、学、启、用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它考查幼兒对手工构成的原理、造型的规律、装饰手段等的了解,对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对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装饰是幼儿手工制作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对手工作品进行恰当的添加或者删减,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整,更加美观,增强作品的审美性;同时这种装饰也能够对作品的本身起到保护的作用。学前儿童对手工作品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添加、组合,例如,他们在塑好的动物或人物泥工作品上添加装饰物来作为眼睛。他们也常常按照自己的趣味给手工作品上添加一些图案和花纹,丰富的图案让作品本身更加美观。
二、幼儿手工作品的装饰形式
(一)幼儿手工作品的装饰造型
装饰造型是将客观形象主观化,自然形象理想化。它分为具象和抽象两个部分:具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花鸟、树木等景物,通过提炼加工,这种造型自然、真实,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与联想;抽象是运用点、线、面、块等几何形体为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创造出美的物象。
1.去粗取精进行规整,突出作品的主题
幼儿的手工操作往往没有成人的操作来得精细,对手工作品进行提炼、删繁就简,把一些多余的,影响作品本质的东西删除,再突出能表达作品本身意义的那部分,通过对分散、零乱的点、线、面的重新排列组合,把复杂的形态变得秩序化,将一个局部形象变成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形象造型的装饰方法。这种提炼、规整的造型虽然简单,却产生了丰富的内容,具有强烈艺术表现力,表现手工作品有趣的内涵。但这样的装饰手法也需要有一个限度,零乱的作品缺乏整齐美;过分简单、规整,又容易显得单调平庸,因此幼儿手工过程的指导要注意作品的审美性。
2.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趣味性
对手工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强化,能够使手工作品更具有特点、装饰性和趣味性。因此我们利用夸张的装饰表现方法将手工作品进行伸长、缩小、加粗、夸大、变细等处理。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整体协调,使作品更富于观赏性以及趣味性。
(二)幼儿手工作品的装饰构图
所谓构图,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2]装饰构图注重形式感,幼儿通过对手工作品进行构图的装饰,设计出自己的创意构想,能把自己的思想、意图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欣赏者欣赏时,其心里发生微妙的变化。
1.平面装饰构图,丰富作品内容
平面构图不受限制,是一种比较自由舒展的构图形式。对手工作品采用平面构图的画面装饰,幼儿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各种画面表现作品的内涵,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在幼儿园手工教学时,平面装饰构图会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幼儿手工作品中的小鱼用平面构图来装饰,可以将小鱼装饰的平面划分为几个区域,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图案装饰,可以描述一个故事,也可以描写季节景物等,这不仅使这个作品的内涵丰富起来,而且呈现出独特的装饰韵味。
2.立体装饰构图,增强作品张力
立体式的构图,是将构图画面表现立视的效果。立
体式的构图是由平面构图演化而来,是在平视体的基础上画出顶面、侧面而成。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构图方式,所以这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接触比较少。但是立体的装饰构图在视觉上更有广阔感,增强作品的张力,对幼儿空间立体的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幼儿园手工及其他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接触并学会这种立体式构图。
3.组合装饰构图,突出作品主题
组合装饰构图是用重叠的构图手法,把不同的形象和色彩组合在一起,用次要形象衬托主要形象,将画面层层叠起,从视域上无线展开,有所交错,有所对比,这样把众多的图像串联组合在一起,使作品的装饰画面丰富多彩。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4.连续装饰构图,突出装饰规律性
这种构图形式是将一个或几个纹样组成单位纹样,再将单位纹样按照一定的秩序反复排列,使之连成一线或一片,构成图案中有规律的图案或纹样。这种图案多是对称展开,表现在装饰上,使作品看上去更加简洁、规整,给人整齐的视觉感受。幼儿手工作品中的窗花、二次方剪纸就是连续的装饰构图,通过对纸张的折叠与剪裁,制作出有规律的特殊审美性作品。这种装饰构图的方法简单,适合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的扩散,幼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同时接触到了不同形式的数学规律,为幼儿学习数学逻辑做了铺垫。
(三)幼儿手工作品的装饰色彩
大多数幼儿都喜欢美术活动,因为通过美术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色彩和线条挥洒心灵的故事,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幼儿的美术作品无论是色彩斑斓的,还是色彩灰暗、单调,它都能反射出孩子们不同的心理情感。一个完整的手工作品离不开色彩的装饰,没有了色彩,幼儿很难将自己眼中的世界生动地表现出来。
1.色彩对比,丰富作品的魅力
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很大程度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完成的,没有色与色之间的差异,就无法分辨色彩。色彩对比可以通过色相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达到对画面的控制。红、黄、蓝三原色来说,黄色鲜亮而华贵,红色艳丽而刺激,蓝色则沉静而高雅。三种色相的对比,满足了幼儿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用色相对比来对手工作品进行装饰能使其更富有魅力。各种色彩在相互的对比调和关系中构成了不同的色彩情韵,称为装饰设计最為普遍、最为常用的设色方法。在装饰过程中还要灵活运用黑、白、灰等色素来协调它们的关系,当互补色相互排的时候,应该用黑、白、灰色来调和,减弱它们之间的对比强度,达到相互协调的色彩效果。幼儿对色彩有明显的偏好,明快色彩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在幼儿绘画作品及手工作品装饰色彩上,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2.色彩调和,整体达到和谐统一
各种色彩对比的结果都要归结为调和。在色彩运用中,色彩的调和是与色彩的对比相对应的,有色彩的对比就必然有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如果有一个因素一样,就能获得对比的调和。加强色彩的主调调和可以让画面色彩在总体上带有共同的色彩倾向性,使色彩在整体上更加协调统一。不同的色调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有的柔和清淡,有的艳丽刺激,有的厚重朴实,有的疏朗活泼。减弱对比是使强对比变为弱对比,减少刺激性,增加协调性,弱化对比双方的力量,达到在对比中找调和的目的。
三、幼儿园手工活动的装饰形式教学指导的启发与思考
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都有美术创造的潜力,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许多天生的、自然的特征。[3]又由于其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而造成的个体差异。小班幼儿由于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中班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大班幼儿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表现的欲望很旺盛。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手工作品的装饰呢?
首先,在装饰造型设计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手工工具和材料要丰富多样,并且还要让儿童与材料有充分接触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在班级创设一个“材料超市”,这些材料由家长和孩子日常收集,幼儿在活动中可自由取用。教师要鼓励孩子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装饰造型,鼓励幼儿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创作,可“因意选材”,也可“因材施艺”,发挥想象力,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其次,在装饰构图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对形式的审美欣赏能力不如创作中对形式的表现能力强。教师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儿童带着强烈的兴趣进行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进行机械地灌输。[3]做到把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借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评价幼儿手工作品及其装饰时,教师应注意把评价标准放在作品是否反映了儿童的真实情感,是否有童趣上,而不是放在做得像不像上。最后,在装饰色彩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对色彩的选择,还应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使用色彩,引导幼儿发现新的色彩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提高他们造色、配色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出发,对幼儿运用色彩的辅导,教给幼儿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内容,不能用成人对色彩的感觉要求禁锢幼儿。只有这样,才会使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感受和运用处于一种灵活变化的探索过程中,才会避免对色彩的机械运用,让孩子在绘画中不断涂抹出他们心中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2]沈建洲.幼儿园实用手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6.
[3]孙弘.谈幼儿时期色彩情感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