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松
摘要:小学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也极易被其他因素分散,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无论是为了小学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是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习惯培养策略的深入探究,积极尝试更新颖的培养方法。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习惯培养
现阶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小学生存在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性格嚣张、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与人交往不够礼貌等,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冲撞家长、欺负同学等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难以让学生健康生活,也无法让学生与他人展开深入的交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帮助,进一步规范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良好的安全卫生常识,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良好行为习惯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明确做人的道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依托榜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语言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将自身的示范作用发挥出来,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规定,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教师需要依托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规范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同时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准确把握细节,在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和行为影响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这一节内容时,课程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保护校园环境。围绕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将自己在保护校园环境中的相关做法讲述给学生,促使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行为习惯。教师只有紧密结合身教与言传,才能积极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督促学生遵守规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教师需要将实际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涉及道德,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搜集相应的素材,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融入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班级生活图片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对良好秩序状态下的班级情况加以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不文明的行为包括哪些?”促使学生了解遵守规范的重要性,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又如,教学“上学路上”这一部分的內容时,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探究:第一,在上学路上需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第二,是否知晓公共服务电话?第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承担哪些义务与责任?教师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拓展,使学生对责任与义务这一道德理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教师也可以模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和认识,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活动过程中争做文明使者。创设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主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全面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约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具体实践中落实这些道德观念,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我们爱整洁”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养成的21天计划,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21天的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然后以表格的方式标注出自己是否完成计划。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以计划为基础,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展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我,在教师与自我的监督下完善自己的行为,通过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强化自我行为,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帮助。同时,教师需要结合课程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性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最终内化知识,并在实践中落实。
四、正确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认真学好此门课程,才能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只有长时间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将不同场景的对比图片展示给学生,两张图片分别为开会过程中男士点燃了香烟和大家排队坐公交,学生观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评价两张图片中的人物行为。学生在探讨中坚持认为更喜欢第二张图片,这才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教师对此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到家中向身边的人宣传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只有每个人都能完善自己的行为,才能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风气。小学生的想法比较简单,教师利用对比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正确指导学生,为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习惯教育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学生的长期努力和教师及时的督促、引导。尤其是小学生,知识经验少,言谈举止都处于形成、发展阶段,日常教育培养中,应把握各种契机,引用更新颖有效的策略方法来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20,7(24):81-83.
[2]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20,5(05):85.
此论文为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专项课题《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立项批准号:ZXKTM--20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