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项目的开发策略

2021-02-23 06:42易诗琴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1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课后服务义务教育

易诗琴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此形势下,教师应加强对课后服务的研究,提高其针对性和效果,本文以初中历史学科活动课程为例,阐释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义务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指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并提出各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减负势在必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增强担当意识,主动投身课后服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活动课程,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方式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他们的人文视野,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发展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历史学科活动课程以历史知识为背景,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聚焦具体的学习主题和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实践解决学习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开发设计者,又是组织实施者、资源提供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有设计好活动主题、细化课程目标和任务、明确课程的评价标准,才能使活动课程具有吸引力、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从做中学”,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避免只“活动”无“课程”和只“课程”无“活动”的现象。

一、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类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的《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根据活动开展的方式将活动课程的类型总结为“训练、演练型”、“实验制作型”、“汇报竞赛型”、“社会实践型”、“自学研讨型”、“创作发明型”六种②。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文特征和学科逻辑,可以将历史学科活动课程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历史拓展阅读类活动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形式展开,拓展学生对历史大概念、历史事件(现象)逻辑、历史人物行为的理解,加深其对历史学科结论、规律的认识,感受史料获取、辨析、运用的方法,从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此类活动的形式包括读书沙龙、阅读小组等。阅读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等为主,教师可以根据主题任务提供不同类型的史料,并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问题相关的材料。如在学完戊戌变法这一课后,组织学生阅读《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戊戌变法史事考》中对“公车上书”一事的不同叙述,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并明白史料在历史学科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校外实践类活动课程。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每个城市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也都有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场所、近距离欣赏历史文物,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并形成浓厚的历史兴趣和求知欲。实施这类活动时,教师需要提前踏访踩点,将具体的活动主题、中心任务、活动流程设计好,使课程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将“历史现场”与已有的学习经验建立起关联,拓展视野,并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他们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三是校内拓展型活动课程。这类课程以教室为主要场所、强调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比如文物仿制、漫画创作、辩论赛、历史剧表演、知识竞赛、历史地图制作等活动。在设计这类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有探究意义的开放包容的“大问题”,发挥学生的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主持特长等,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感受历史的魅力,并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求索的快樂。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主题,指导学生制作历史地图,为党史上的重要城市标注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活动综合运用历史和地理、美术、数学知识,并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是全面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科学的活动课程目标。活动课程的目标应与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保持整体性的一致,即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初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活动目标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能通过活动的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现出来。比如在八年级学完中国近代史后,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主题可以设计歌词创作活动,活动目标确定为通过填词来加强对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的了解,并通过歌词的创作和歌曲的演唱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学生对中华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铭记历史,我辈当自强的意识,从而培育家国情怀。

二是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实施的过程。初一、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参与活动热情高,但是历史知识比较缺乏、思维层次较低;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压力,答疑解惑的需求高。因此对于初一刚接触中国历史的学生可以参照《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形式,设计历史情景剧表演与赏析、漫画创作、历史歌曲演唱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初二年级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面临一定困难,但生地学习负担较重,在课后复习历史知识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减轻他们的课后负担和学习压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提升,比如举行历史演讲、辩论赛等等。初三年级学生面临沉重的中考压力,课后服务应以答疑解惑为主,对于历史小论文等学生棘手而常规教学时间不够讲解的内容,可以适当补差补缺、指导方法,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提高校内的学习效率。

三是运用表现性评价、有效衡量学生的活动效果。《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③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一要求尤其适用于活动课程。一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没有呈现清晰的评价标准,仅仅随意地布置一个任务,比如制作手抄报、大事年表等等,完全将课后服务的时间交给学生,老师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甚至没有后续的评价环节。教师只有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的标准,学生才能明确努力方向,并便于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使课后服务具有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如使用传统纸笔测验的评价方法,无疑将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课后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开展表现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改变以往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的评价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性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针对不同的活动任务制作不同的评价量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提出比较模糊的评价标准,比如对历史情景剧的要求是情节合理、表演生动、台词清晰等,一个合适的评价量表则应该具体指出每一项要求的等级指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认清努力的方向。比如历史情景剧的评价量表可以设计如下:

综上所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中开展历史学科活动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更能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激发他们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并初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在活动中,学生将书面知识转化为亲身体验,综合调动地理、艺术、语文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而提升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程时,要驱动学生的兴趣,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实际能力,注意不给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业负担;从而使活动课程有助于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课后服务目标的整体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央教科所活动课课题组.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课后服务义务教育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