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佩瑶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升教育效果。史料实证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学科的表现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历史、了解历史,形成更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对其历史综合素养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原则与方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原则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不能只是教授学生历史知识,還应重视对其综合素质、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发展。此外,在育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历史课堂从知识型教学转为素质型教学。为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我们需要在授课中充分利用各类典型史料,为学生构造一个优良的育人情境,帮助他们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等,以此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促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广度、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述分析
一般来说,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若想发展史料实证素养,学生需要置身于某个历史阶段情境中,通过搜寻相应的史料,对所选的信息展开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良好品格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其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以过去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学生若想对历史事件展开深入探究,必须要有丰富的史料进行支持。学生通过对史料展开分析,可以从更客观、真实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做出推理和论证,以此帮助自身养成更为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在日常授课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史料对历史事件展开具体分析,以此更好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将得到极大发展,其历史文化素养也能获得有效提升。学生通过从事实角度出发,对历史展开探究性学习,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助力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强化学生的信息处理水平,使其真正明白历史学习的内涵,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学生身上得以彰显。
三、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兴趣缺失,学习主动性低
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很多教师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学生在座位上“交头接耳”,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上课睡觉、发呆等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他们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主动性非常低。此外,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的积极性,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但部分学生会借此机会与同学说话,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讨论效率,还在无形中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师的授课效果。学生若是长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将难以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会逐渐对历史科目心生厌烦,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形式单一,理解水平不高
与数学等科目不同,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仍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当前,很多初中教师进行历史授课工作时,并未掌握正确的教学模式,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仍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即教师先带领学生读一遍教材,然后再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虽能让学生大致了解教材内容,但很难使其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对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无益处。
(三)课堂氛围枯燥,缺乏自主探究
当前,很多教师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未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致使整体历史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轻松、愉悦。同时,枯燥的学习氛围并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此外,在历史教学中,很少有历史教师能够主动扩展教学内容,只是将授课内容局限在课本中,很少为学生引入其他优质的史料资源。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固化,难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主探究意识,不利于提升其史料实证水平。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形成以史为据的思维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我们要善于引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与史料,依托其展开情境设计,为学生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促使他们对历史展开更理性的认识与分析。通过史料实证教学,能够有效打破历史教学中枯燥无味的现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历史课堂的层次感。长此以往,初中生将形成良好的阅读史料习惯,从而逐渐发展出一套以史为据的思维模式。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逆向引导的方式,从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结论为切入点,要求初中生对这些结论展开分析,列举出事实依据并加以阐述说明,以此帮助他们将历史知识关联起来,巩固他们以史为据的理念。
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我们可以将教材中鸦片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分享给学生,而后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找与之相关的史料资源,进而证实鸦片战争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历史教材的本质是对历史的阐述,历史阐述包括客观事实和主观解释两个层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区分,并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和课外的史料资源,对历史教材中的观点、结论加以论证,以此帮助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所学历史知识内容。
(二)充分挖掘教材,用好辅助史料
若想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效果,我们要重视对历史教材的应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与历史知识拓展,它们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提供了极大辅助作用。通过充分发掘历史教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合理应用史料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课堂的内容,这也是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效果的重要基础。在历史教材中,很多信息都来源于历史专家的阐述和史学名著,它们能够有效补充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史料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深入掌握史料具体内容,为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从而强化他们对历史教材中史料资源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学生在利用历史资料理解历史知识时,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在无形中促使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借助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意识
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学好历史需要掌握的两大关键要素。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重大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使其能够以此为依据,了解不同历史事件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学生难以对过去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我们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应用,它是極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借助历史地图,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授“收复新疆”时,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将西域与新疆的联系交代清楚,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在以往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中寻找西域的地理位置,并以文字形式要求他们背诵下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为此,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西域地图,而后结合历史地图册找到阳关和玉门关的所在位置,并引导他们将其标注在地图上,通过此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的空间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搜集运用史料,实现教学目标
能否实现实证是史料教学的重要判断依据。为此,我们在为学生筛选史料、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在备课阶段,我们应找出本堂课的所有重点与难点内容,而后有目的地搜集与之相关的史料。分析史料时,我们应考虑史料是否可以有效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否能够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此逐渐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运用史料资料论证结论、解决问题,以此助力其形成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五)引入信息技术,创新史料形式
在发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我们要重视对史料形式的创新,以此使其更好地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这样方可更为高效地实现史料形式的转变。在日常授课中,史料多以文字形式呈现,为转变史料形式,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一些图片、反映真实事件的影片、历史资源相关网站等内容,结合史料实证素养的层级要求设计问题,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使其史料实证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视听形式的史料资源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跃迁。结合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创新史料形式,助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效果,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形成以史为据的思维习惯;充分挖掘教材,用好辅助史料;借助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意识;搜集运用史料,实现教学目标;引入信息技术,创新史料形式等层面入手分析,以此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历史综合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45-46.
[2]谢琴媛.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韩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华夏教师,201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