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蓉 牛浩 葛萍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增强社会认知和提升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医卫类高职学校志愿服务的调查,分析医卫类高职学校志愿服务现状,进一步提出建立志愿服务机制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 医卫类 高职院校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06
AnalysisofVoluntaryServiceMechanisminMedicalandHealthVocationalColleges
CHEN Jinrong[1], NIU Hao[2], GE Ping[1]
([1]Jiangs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800;
[2]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gnition and moral qual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medical and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in medical and heal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voluntary service mechanism.
Keywordsmedical and health; higher vocatioal college; voluntary service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有关要求,2018年,出台了《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推动形成適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深化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目前,医卫类高职学校志愿服务在依托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积极作用。
1医卫类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1.1铸就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承诺
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与大医精诚、慈济苍生、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和价值观有高度契合性,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志愿更好地增强人文主义关怀,培养医学生“医者仁心”的职业承诺,强化医德医风素养,激发学生济危扶厄、自信敬业的职业精神。
1.2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将来从事医学事业的专门人才,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事关患者的性命健康,因此医学生要有特别强的社会担当意识和高度的事业心。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具有引导效应,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能够逐渐加深为他人服务、无私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理念,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人文意蕴
志愿服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包含着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与人为善的博爱理想、和合共生的发展观念以及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衷共济、携手共进的重要性,感受到集体和社会的温暖,从而弘扬社会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2医卫类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对高职学校志愿服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范本,遴选部分专业,对38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在性别比例方面,男生107人,为27.79%,女生278人,为72.21%;在年级分布方面,一年级178人,为46.23%,二年级128人,为33.25%,三年级79人,为20.52%;在专业构成方面,康复治疗技术152人,为39.48%,中医康复治疗技术44人,为11.43%,针灸推拿技术145人,为37.66%,医学美容技术42人,为10.91%,其他2人,为0.52%。
2.1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程度
在对自己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程度方面,有了解并经常参与的133人,占34.55%;有了解但没有参加的146人,占37.92%;不太了解有机会会参加的10人,占26.49%(见图1)。
2.2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不足
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方面,只有69人参加过5次以上的志愿服务,37.14%的同学只参加过1-2次的志愿服务活动,27.27%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见图2)。
2.3参加志愿服务的形式丰富多样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形式比较多样,既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也有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服务活动(见图3)。
3医卫类高职院校校志愿服务项目调查分析
文章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调查研究。“护航者”健康助老志愿团队活动项目,是一支由康复治疗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康复专业以及医学美容专业等73名医学生共同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团队。该项目以“奉献社会,学以致用”为核心宗旨,针对老年人口及伤残人士的健康问题,定点南京市浦口区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同时还扩展了南京瑞海博康复医院实践基地,进行医学专业的康复保健志愿服务。
3.1项目产生的背景及其独特性
随着“健康中国”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康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对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伤残人士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护航者”健康助老志愿团队秉承“奉献社会,学以致用”的原则,给老人送去关怀与问候的同时,针对孤寡人群的健康需求开展相关志愿服务,让老年人身心受益。此外,团队成员也在不断学习进修,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主要有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座谈会,中国肿瘤学焦点学术大会,院志愿者动员大会,钟山应急组织急救培训以及定期前往瑞海博康复医院跟随技师学习康复手法操作,提升专业素养,切实服务患者健康。
3.2项目资源拓展及营销拓展策略
现阶段已与圆梦公益等多个志愿组织达成合作协议,未来会加强与其相关的合作。同时,加强与钟山应急组织的合作,争取建立与其长期合作的关系,在服务组织的同时,提升团队志愿者的急救能力。自项目实施以来,多渠道、持续性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并有针对性的在社区开展老年人志愿服务需求,针对康复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积极开展互联网的线上推广,借助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护航者”健康助老志愿团队,拓展志愿基地,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纳入志愿者团队。
3.3项目已取得的成效及社会现实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护航者”健康助老志愿团队已经具有较完备的体系和固定长久的志愿服务项目,坚持每周必去一次,银杏树服务一次最少2小时,瑞海博医院则一次至少6小时,累计志愿服务将近10000小时。“护航者”健康助老志愿团队于2016年9月获得全国青年公益项目大赛优秀奖。疫情常态化情况下,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守志愿服务,才能对活动了解程度越深,越能领悟其中的宗旨与精神,越能体会志愿服务过程的艰辛,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实现个人发展。
4后疫情时代医卫类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策略
4.1构建项目追溯和云端互动平台,赋能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可持续性是志愿者团队面临的突出矛盾,还是干扰志愿服务成效的核心要素。运用与医院、社区等机构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的志愿服务新范式,完善志愿者服务登记和活动记录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利用QQ群、微信群、视频会议平台等云端互动平台,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相关需求,随时交流分享志愿者的经验体会,完善志愿服务的持续改进措施,保证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4.2围绕服务对象健康各环节保健需求,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和外延
在设计服务项目时,充分了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新需求,注重融入院校特色,创新项目形式,使志愿者在项目过程中学以致用,在利用专业特长的同时增强操作能力,使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相融通,既契合受助者的诉求变动,又可活跃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4.3坚持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全志愿服务评价反馈
构建三层次立体化志愿服务成效评价模式,优化政策激励措施。评价体系第一层次是志愿服务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志愿服务目标达成、志愿服务指导评估、志愿服务技能掌握情况、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等,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实现其始终与学生素质拓展要求相符合。第二层次是毕业要求实现状态评估举措。每届学生毕业后,针对教学质量报告等进行大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综合素质拓展等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通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在育人成效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举措,反馈于后续志愿服务活动改革与服务项目设计中。第三层次是志愿服务活动成效的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的特色和定位,持续改进志愿服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要求,使其始终与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需求相符合。
4.4健全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
结合志愿服务动机表格的问卷研究,从高到低分别是职业生涯、自我增强、价值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自我保护。通过分析反映出医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很大部分的是职业生涯和自我增强,参与者期盼经过医疗单位的志愿服务提早知晓自己的职业路径,增强自身职业承诺,而志愿服务动机的实现,从而广泛吸纳各类人员投身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这一结果,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志愿者采取正向激励,鼓励其关注自我养成、经验积累、素质提升、善于沟通、增强获得感等层面的成效,积累人际交往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解实际问题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转化为志愿者主动投身各种志愿服务的內生动力。
*通讯作者:牛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社思政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中医药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编号:2017SJBFDY193)阶段性成果;本文系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2018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康复品牌专项),职业承诺视角下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研究,(编号:JKPY18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钱玉婷.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52-153.
[2]彭玉京,周频.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05-106.
[3]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8(3):32-35.
[4]翟亚奇,杨颖辉.医科大学生院校合作志愿服务模式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9(6):59-61.
[5]张宇,孙佳明.中医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