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滋茂
摘要:生物学课程主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生物学教学基本目的和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学需要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本文将主要围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发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素养
生物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内容,教师在对教材展开深度发掘时,要关注不同角度。学科概念、实验、生活应用等内容是比较重要的,生命教育也同样不可忽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发掘和研究,利用教材内容做对接处理,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生命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对应感知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解析,自然建立健康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生命学说包含诸多内容,教师从生命构建、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生物学科学习之中,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师在导学阶段借助实验展开思考设计:病毒是不是生物?病毒是如何进行复制的?细胞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学生接受这些思考问题后,都陷入深思之中。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人们对病毒这个字眼都非常敏感,教师设计投放这样的问题,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互动交流后,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交流活动,与学生一起研究病毒、细胞等生物学概念,借助实验进行观察体验,对细胞展开微观认知。教师投放比较敏感的思考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刻反思,因为涉及病毒概念,自然会形成轰动效应。病毒是人类的敌人,对人们生命形成很大威胁,教师从这个角度设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培养健康生命观有积极推动作用。尊重生命,这是生物学科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从多个角度展开引导和启迪,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
二、传授理念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
学科思维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一些概念解读、知识传授等途径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科研究的机会。生物学科有丰富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解读内容,教师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做直观展示和解读,为学生顺利进入概念核心做出积极引导。生物学科知识比较丰富,教师要有梳理和分类意识,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客观评价,以顺利激发学生学科思维,对学科内容展开深度分析,建立完善的理念对接实践的认知体系。生物学中概念信息极为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做梳理和归结,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后续的学习。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师先组织学生做显微镜观察实验,对低倍显微镜、高倍显微镜、临时装片等概念做认识,并在具体操作中建立相关能力。在实验观察过程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生物学概念,如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表皮细胞、导管细胞、叶绿体等。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些概念做集中处理,通过多重分类,建立系统性概念认知。关于细胞学的知识,教师利用问题展开引导: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细胞学三个要点是什么?学生开始互动交流,很快就升到答案。教师对学生学习梳理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形成系统性理论基础。教师从生物学概念解读角度出发,为学生准备更多概念解读任务,学生在阅读互动讨论基础上,对生物学概念做整合处理,形成系统性认知,为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教师要展开巧妙调度,借助一些媒介进行组织,让学生自由研究生物现象,利用实验做出对应研究,自然能够将学生引导到学习深处。
三、对接生活认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认知存在很多关联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对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做学科研究,自然建立学科综合认知体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要求。学生大多有生活对接意识,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展开对接处理,借助更多学习实践机会做生活体验操作,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比较敏感,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将学生顺利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因为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病毒检测时,都需要用到核酸,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课堂导学,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热议。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做信息搜集,对涉及核酸信息的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很快就有信息反馈:生活中有亲子鉴定的现象,其操作原理就是核酸检验。在公安局案件侦破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做DNA鉴定,也需要用到核酸。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继续推出演示实验,利用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对核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中生物学案例列举活动,对生物学生活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提升社会责任感。如亲子鉴定、核酸检测、公安破案等,都是涉及社会安定的大问题,学生从自身角度展开认识和学习,自然能提升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生物学,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
四、推出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协同探索素养
学科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安排,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对教学活动内容做出针对性布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自然完成生活认知对接,培养学科核心能力。在互动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协同操作的精神和意识,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生物学科活动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要针对学习条件做筛选,还要考虑学生学科思维基础,这样才能提升其对接性。在教学《细胞中的无机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沙漠中的植物根茎很发达、动物大规模长距离迁徙都与水有關系,展开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学生进入互动环节,针对生活认知基础做对应介绍。如水对人生活生命的意义,庄稼植物对水的需求,工业生产对水的依赖等,都能够给讨论带来更多材料支持。教师继续设问:水在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是不同的,结合水和自由水在人体中是如何存在的?学生再度进入热议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利用多媒体做调动,给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课堂活动进入良性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是最常见运行模式,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思考性更强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在主动探究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综上所述,生物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对高中生进行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的探索与情感分析,有助于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同时,生物教师需要围绕课程重难点提出思考问题,利于引导高中生立足课程内容对生物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此外,生物教师也应该指导高中生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立足社会实践培养班级学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楚昕颖.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9(07)
[2]基学苑教育.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转变[J].李熹.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