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紧紧围绕提升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和能力”的核心问题,从诵读教学、诗文积累等九个方面大胆实践,多管齐下,富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关键词:兴趣激发 习惯养成 方法指导 品味提升 能力培养
一、加强诵读教学,品味原汁语文
读——细读——品读——赏读——美读,读,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更是展示文本语言艺术之美的重要形式之一。静下心来——沉进书中——跳出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必经之途,除此别无捷径。我们要通过激情喷涌、诗意盎然的范读、导读,去点燃学习的激情,去激活“沉睡”的文本。
二、加强诗文积累,增加人文积淀
除了背诵,还应该多摘名言经典多写随笔杂感。文言文學习更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做到能准确理解内容,能正确翻译文句,能根据课内所学迁移阅读与课内难度相当的课外浅近古诗文。总之,应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多诵、多背、多仿写、多创作,在多读中涵泳,在多诵中感悟,在多背中内化,在仿写中形成能力,在创作中提升素养,从而增加文化积淀。
三、加强兴趣培养,快乐阅读文本
新编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导语”引“趣”,即在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前都有一段话,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问题激“趣”,既在课文之后或在“综合性学习”中设计一些富有理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三是活动生“趣”,即在课文后或在“综合性学习”中,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抓住契机,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快乐阅读文本。
四、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语文视野
教材上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应该是为保住这个底线所作的安排,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读到这些名著。处理教材时,也不要囿于课内囿于教材,应拓展开去,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名篇名著,并有意识地积累雅词佳句、精段妙章,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加强群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群文阅读即在教学现场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多篇文章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方向就是:多个文本、同一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等。目前,全民阅读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故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众多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或美文或经典或名著等的群文阅读,既可扩大语文视野,又可培养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等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经典诵读,提升审美情趣
通过诵读,亲近、熟悉、理解、热爱经典,提升语言文字和人文素养以及审美情趣,把握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诵读,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真正实现“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之目的。
七、加强实践活动,内化语文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这是教改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教材着力体现的特色。通过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思考和想象等,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收获自信,取得成功,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八、重视学法指导,授鱼不如授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拥有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把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规律。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思维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就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了。
九、加强语言修养,增添教学魅力
对待赏析性语言为主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语言应具有抒情、感染和美育的特点。同是一篇课文,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教学效果迥异: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就兴趣盎然;语言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就沉闷。
我们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进而手捧书卷,心有余香,以读为本,让梦翱翔!
参考文献:
[1]宋凤宁,宋歌.中学生阅读效能与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59-61.
[2]李宝峰.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6):117-120.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