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12-19 15:39袁纯清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袁纯清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同时也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党的十九大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标志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上的飞跃。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诸多问题,如“沈阳事件”“知名青年长江学者爆出学术不端事件”“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等。高校必须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深入领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路。

一、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立德树人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命题,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新时代具有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准确把握需立足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从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出发,深刻认识落实立德树人在民族复兴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何谓“合格”?此处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立德树人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人的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近日网络刷屏的“体育老师‘卑微’聊天记录”让人深思,“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等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对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党和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拔节孕穗期”“人生扣子论”等重要论述体现了习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强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大德”“公德”“私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和动力作用。高校工作根本标准的确立凸显了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关乎民心和国民素养。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确立”到“落实”,时间之快,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需要明确的是,能否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能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方向问题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着“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关系到“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旗帜就是方向,高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准确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六个着力点,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立足于实践,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是强化青年学生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德”有不同层次,不同历史时期“德”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立德树人的“德”,“不仅仅是指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和道德品质等,是一个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4]。随着中国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动摇、功利主义倾向等情况。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显得极为紧迫,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如“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等。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内外挑战,高校要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既要明大德,又要守公德,更要严私德,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思潮进行价值判断和导向纠偏,引领青年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落实立德树人是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任务。教育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是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教育事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所谓“立德”,即树立德行之意。所谓“树人”,即培养人才之意。立德为先,既要“立学德”,又要“立师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为本,不仅要“树”有德之人,更要“树”全面发展之人,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个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提供了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回答了“立什么德、如何立德”的问题,事实上是对新时代“德”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读。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着重要意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开创,既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立足于实践,做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需要高校强化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和价值观培育的良性循环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在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同时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跳出学校“围墙”看德育工作,在宏观的审视和微观的剖析中把握其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为有针对性地解决提供现实基础。

第一,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制约立德树人的实现效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网络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地理局限,各种思想文化日益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对立德树人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与影响。在自媒体的信息浪潮中,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观点、分析,还有谣言、攻击、谩骂,以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比如“各别恶搞、低俗的网络直播”“综艺节目中肤浅、空洞的泛娱乐化现象”等,不仅加剧了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化程度,而且误导社会风向。从本质上来看,信息的全球化其实是以一些西方国家强势主导的信息全球化,网络信息环境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以一种敌视的态度来审视中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加大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严重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加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经济利益主体的出现衍生出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追求,特别是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凸显,网络信息环境更加复杂,混淆人的是非观念,制约立德树人的实现效度。

第二,高校受教主体的立德问题提升立德树人的实现难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青年学生,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必须从微观视角剖析受教主体的立德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日益多样化,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高校。“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等事件层出不穷,对当前大学生立德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在此种环境下容易在立“德”上产生迷茫和困惑,以致在道德行为上产生偏差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问题,由此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实现难度。当前,高校受教主体存在的主要立德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目标自我化,社会责任感弱化,贪图安逸,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二是思想道德取向功利化,功利至上,追求享乐,不讲诚信,社会公德心淡漠;三是思想道德行为庸俗化,组织纪律涣散,说一套做一套,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私欲膨胀,沉迷网络游戏,自律意识差。同时在社会转型期,由各种社会矛盾带来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多元化等问题混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其价值理性受到考验,对高校立德树人产生不利影响,提升了其实现难度。

第三,高校教育者的自身因素削弱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群体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关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并取得丰硕德育成果。同时也要看到,面对高校量化评估检查这些硬指标,高校领导和教师不得不把更多地精力放在重点学科、专业、项目上,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唯论文”“唯项目”“唯头衔”的倾向,以至于高校教师为发表论文不惜抄袭,频频爆出教师学术不端事件,偏离了立德树人教育方向,削弱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科研业绩上,以致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将科研放在首位,“教书育人”则退居第二,教师“自我修养”更是无暇顾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少数教师散播错误言论,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完全背离立德树人教育方向,弱化了高校教师主体的立德树人效能。部分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式简单直接,一味地灌输道德知识,脱离实际进行道德说教,忽视了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受教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飞速变化,高校德育理论革新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难以解答和应对个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在立德上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这些客观上削弱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的难度加大。

第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不足阻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作为支持和保障。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如何把握新规律,纠正高校评价标准的偏差,实现高校德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弥补当前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不足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推进过程中,一方面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程度不够,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目标不具体、管理不集中、主体配合不畅通等问题,加之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传统的工作理念、评价标准依旧存在,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在整体协同推进中效果并不理想,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化评价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不足。“立德树人”是一项百年大计的社会系统工程,绝不能单单依靠高校德育的孤军奋战,它事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贡献力量。对尚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德育是培养其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础,有效的社会教育是高校德育的补充,三者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对策思考

立德树人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也是高校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原则。进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因此如何解决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思路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立德树人全程。“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最大政治优势。”[6]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育人育才水平,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党的领导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办学方向问题是首位,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宣扬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7]。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在推进立德树人进程中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高校党委在加强对立德树人思想领导的同时,也要加强高校党的自身建设,带领广大师生投身教育事业发展,优化教书育人环境,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二,注重文化阵地建设,优化立德树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8]。这些形象的比喻凸显出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发挥好文化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程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提供了导向。高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和前沿阵地,要注重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优化高校立德树人环境。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师生精神力量;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文化自信;三是继承革命文化,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之路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挖掘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也要契合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文化育人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在立师德,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肩负重任。立德为先,既要“立学德”,更要“立师德”,“师德”好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是“为人师”的首要条件,教师有着极其关键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青年学生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广大教育者要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等,为新时代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正人先正己,教师在立他人之德时,首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做为学为人的表率,让敷衍教学、编造散布错误言论、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类似的失德失范行为从源头上得到解决。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监督机制,一方面要激励教师立德树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及时发现教师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确师德“红线”,严格执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量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根本标准,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第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增强立德树人实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教育整体育人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是全员育人。高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一个责任明确、目标清晰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着力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性。例如教师均可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队伍协同,这其中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二是全程育人。高校德育工作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德育工作不应只停留在思政课堂上,“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三是全方位育人。高校育人工作要实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全覆盖,不仅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营造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同配合,全方位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四、结 语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做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强化青年学生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在对客观环境的宏观审视以及对受教主体和教育者的微观剖析中把握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优化育人育才环境。同时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破解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