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论析

2020-12-19 15:39:17杨建坡
关键词:逻辑特色理论

杨建坡,张 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崛起、中国奇迹引发世界关注,令世界震撼,也引发国际热议。人们从不同立场出发,依据各种方法,评价中国发展成就,分析中国发展规律,预测中国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和自身逻辑,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历史进程中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梳理贯穿其中的主题红线、逻辑主线是探讨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重要一环。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二大以来全党不断坚持完善、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用了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提法并进行创新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概念也随之提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升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进行重申,并从实践、理论、民族、时代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进行明确。党的十九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强调了文化的基础功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展演进过程。从中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能够清楚地得出观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实践主题;二是能够轻易地推出结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创新的主题;三是能够确定地做出判断:新时代构建“理论中国”“中国理论”必须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部理论创新的主题。新时代,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部理论创新的主题,要求我们必须在本质层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把历史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论把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经验和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为强国时代做理论支撑。通过深化理论创新,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释权、定义权和话语权,为我们党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指明方向、凝聚力量。从本质上讲,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探讨是一种“历史”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因此,以改革开放之初为逻辑起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发展经验、发展规律,进而揭示新时代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国逻辑,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题。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向度

以改革开放为逻辑起点,我们至少可以从五个不同向度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探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转型深化、拓展升级、发展飞跃的必然趋势。

(1)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和制度发展的向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是由“前半程”走向“后半程”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1]“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这一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高远的战略眼光,阐明了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建设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之上推进改革开放;“后半程”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到21世纪中叶,基本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前半程”走向“后半程”的实践逻辑,首先要解决好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一历史任务的认识问题,要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伟大实践的时代背景、历史变迁和问题演变层面,从理论角度考察这一伟大社会实践的领导力量、依靠主体和理论武器,从现实层面探索生产关系调整、制度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其次要从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出发,深入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问题、全球问题总根源层面,探索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生成逻辑、演进趋势和发展规律。

(2)从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向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是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逻辑。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处就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少。”这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标准看的,也是具体坚持生产力标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划分为两大历史方位:“发展起来之前”和“发展起来以后”。总体看,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是做大蛋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社会财富,富起来;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到2050年以前,总体上处于“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是增强国力,解决大而不强、富而不强问题,使大国成为强国。因此,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强国时代,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归根到底就是实现强起来的逻辑,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理解和把握大国成为强国的逻辑,首先要具有历史眼光,坚持生产力标准,深入到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具体规律层面,从哲学高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特点、历史任务,从而揭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趋势、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其次要有理论高度,从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出发,也即站在如何实现“强起来”这一历史任务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强国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本领,运用好这一思想武器,指导和破解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挥其思想指引、理论指导和方法路径方面的指导意义和战略作用。

(3)从社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向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是由欠发展历史方位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发展起来以后的“美好生活需要”、需求侧到供给侧的现实逻辑。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指明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活动错综复杂,但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为需求和供给,即社会生产活动和人的消费活动。而社会主要矛盾归根到底所要表达的就是人类活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关系规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属于消费要求,是需求方面的表达;“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属于生产水平,是供给方面的能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是党中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判断基本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治国理政的战略安排、工作思路也相应发生变化。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任务,而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从基本物质文化生活到高层次美好生活,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所表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逻辑。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新特征新任务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直接针对的就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为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就是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的顶层设计,它既解决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问题,又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而推动的发展理念的转变这一现实逻辑要求我们,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由发展起来以前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不充分发展,转向发展起来以后的创新驱动、充分发展;二是转变发展策略,由发展起来以前的重点突破、不平衡发展,转向发展起来以后的全面协调、平衡发展;三是提高发展质量,由发展起来以前的低水平、低质量发展,转向绿色开放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让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4)从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变化的向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是由过去的世界舞台的边缘到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逻辑”。1978年以后,特别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强大生机与活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同时,也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由低潮向高潮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过去的强调中国特色而逐渐转向当今把握它的世界意义。如果说,1978年我们更多的是解决生存问题、吃饭问题,在理论上更偏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辩护,那么,今天中国正在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世界眼光,情系人类命运,以天下情怀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逻辑要求我们,从世界眼光、人类命运和天下情怀出发,不断拓展道路,不断丰富理论,不断完善制度,不断提升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内生性、自主性、独立性,走向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文化自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引领世界向某个方向发展。

(5)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向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是由政党自觉、政党自信走向政党自强的“强党逻辑”。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发挥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由政党自觉、经过政党自信、再走向政党自强的自我建设的伟大逻辑进程,是建设党的伟大工程的不断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5]伟大觉醒就是认识到了,而且主动去做,这是一种自觉。政党自觉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就是政党自信,这个政党自信就体现在伟大创造和伟大革命之中。伟大创造、伟大革命是自信的充分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生动展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伟大工程,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进行自我革命,由政党自觉、政党自信走向政党自强,建设强大政党,使我们党由大党成为强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线

以改革开放为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线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力量源泉、目标任务、阶段特征及发展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世界逻辑,这些“逻辑”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严密逻辑整体。

(一)不同逻辑向度的本质联系

第一,从历时性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体现为历史逻辑、发展逻辑。这一逻辑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从改革开放前我们党的实践探索到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进程而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被宰割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伟大奋斗,开辟和确立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历史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迎来了由大国走向强国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坚持历史眼光,从发展道路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探索到建立、由软弱到强大,“道路”越来越宽、越走越广;从理论发展角度看,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制度发展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日益完善和发展,制度设计、制度安排越来越成熟,制度体系、制度构架越来越定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深入践行。

第二,从现实性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展现为问题逻辑、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逻辑就是发展中不断进行“整体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中,经济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发展起来以后”时期。“发展起来以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结构转型升级”就要过渡到以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多元为推动的“整体转型升级”或全面转型升级。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整体转型升级是深层次、全方位、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价值追求上,整体转型升级要求由过去具体实践中片面的以物为本转向现在基于共创共享共治的以人民为中心;其次,体现在奋斗目标上,整体转型升级要求由原来的“三步走”战略提升到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再次,聚焦在生产力发展上,要求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第四,反映在生产关系层面,要求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转向“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第五,表现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方面,要求由注重“国家主导”体制转向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六,体现在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上,由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转向更加注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第七,在国际战略与国际地位方面,由被动“回应挑战”和世界舞台边缘地位转向更加注重 “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和所要迎来的整体转型升级和历史性飞跃,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强大活力和光明前景,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历史走向。

第三,从主题性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表现为理论逻辑、思想逻辑。这一逻辑体现为,在毛泽东时期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主要围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探索通过改革推进发展与和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使中国强起来”,形成了以“大国成为强国”为核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理论创新而言,我们党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不同实践任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聚焦时代问题和历史任务,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攀登了马克思主义新高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了理论准备,为构建“理论中国”、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理论”。

第四,从共时性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凸显为世界逻辑、中国逻辑。这一逻辑主要是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由注重“理论辩护”到注重“理论阐释”再到注重“理论引领”展开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呈现。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凸显其当代性、实践性、普遍性和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展示其现实性和开放性开辟了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证明,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永远也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仍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不断发展完善,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崛起和伟大成就,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面貌,为其注入了活力、信心和希望。三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道路和方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理念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和人类发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路径,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贡献了一种中华新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强调自身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也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世界共同发展;不仅强调利用现代工业文明促进经济增长,也努力将发展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不仅强调自身独立、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注重文明多样化、交往平等化、互惠互利、命运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第五,从主体性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展开为价值逻辑、强党逻辑。这一逻辑主要展开为:由注重“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到注重“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其背后隐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和执政逻辑。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之初,生产力水平低下,“一穷二白”,人与物矛盾相对突出,我们党就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后来,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突出,我们党就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依然存在,但人与其精神世界的关系更为突显。我们党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追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涵的理解与评价标准不同,但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价值理念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演进路径、实现方式和发展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民情怀、价值追求和执政逻辑。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主线的正确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不同侧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多种线索,根据不同的主题与重点展开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世界逻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逻辑展示,但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线呢?可以从整体性、生成论观点出发,深入梳理这一主线。

第一,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看,五大逻辑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分层关系,是一个系统整体。其中,“历史逻辑”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基础和前提;“现实逻辑”是“历史逻辑”在实践层面的“接着说”,也是“价值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实践基础或现实根据;如果说“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属于历史维度或事实维度,那么,“价值逻辑”就属于价值维度;“理论逻辑”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的理论提升、表达和反映;“世界逻辑”则主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这种逻辑互动关系展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影响、世界意义。

第二,从存在论、生成论角度看,实践逻辑和强国逻辑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和逻辑主线。生成论思维就是实践思维,就是在现实中查找问题根据,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强调在实践中寻求实践的力量和真实的道路,到工厂搞调研,从现实当中找到来实现理想目标的道路,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无产阶级私有制,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列宁认为,俄国要走向社会主义,但其具体走法一定要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来决定。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个道路是中国历史中内生的、自主成长的,是历史生成。1978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初级阶段意味着生产力不发达,在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历史阶段搞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必须在这个前提下找到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路径、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条具体的道路。为什么要走这个道路?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注重生成论的实践表达。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他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生成论思维对于理解市场经济、资本运作、发展民营经济,是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从生成论思维来构建中国理论,增强中国理论的力量是一个独特的视角。用生成论思维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主线,更是使用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思维方式。

第三,坚持存在论、生存论,就是要求坚持实践对世界的基础性、生成性和奠基性作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地创造着、生成着这个世界,但这一生成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客观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所带领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任务创造性地发展了伟大理论,特别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是世界重要一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必然打上世界逻辑的烙印,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综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主线就是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历史统一,就是实践中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

四、结 语

新时代新使命,我国已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在本质上就是强国逻辑。但认识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趋势,需要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中揭示,让历史告诉未来;需要从中国现代化整体转型升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逻辑中阐明,让现实不断展开;需要从把握在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中透视,让思想敞开自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表现为各个方面、多种维度的进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但根本的、整体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蕴含的强国逻辑和实践逻辑。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国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中国道路、中国密码。

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将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猜你喜欢
逻辑特色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逻辑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