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彬
【摘要】线段和的最值问题是全国各地中考的热门命题类型,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a+b”型和“a+k·b”型.其中“a+b”型问题以“将军饮马问题”为主,再辅以少量变式,也有少量的“费马点问题”.而“a+k·b”型问题主要有三类:“胡不归问题”、阿波罗尼斯圆問题、定边对定角问题.而本文中将重点介绍的是几何法中的“胡不归模型”.操作方法是通过旋转变换,转移线段的位置,从而有机地聚合线段,求得最值.
【关键词】加权线段;胡不归模型;转化思想
平面几何知识是初中阶段数学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值问题一直是中考命题的热、难点.而线段和的最值问题特别是加权线段和“a+k·b”型往往在压轴题中,与动点结合,综合性比较强,因此难度比较大,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突破的题型.本文主要通过对加权线段和“a+k·b”型问题构造“胡不归模型”求解,让学生能解一题通一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问题产生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3,0),点B(2,0),点C(0,4),点D是线段OA上的一点,连接CD.
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AD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至点D,然后再沿着DC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至点C后停止,求点P这个运动过程所用时间的最小值.
此问题来自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初中毕业升学适应性训练卷,考生普遍对点P运动时间最小值的求解感到手足无措.求解最值问题,首先我们的第一思路一定是在七下时候所学习到的“将军饮马”模型,众所周知,在“将军饮马”类问题中,其实质是“a+b”型问题,各条线段前的系数都为1,通过“对称转移”方法,转化线段求得最值. 而此题中,点P沿AD方向、DC方向的速度并不相同,根据题意,运动时间表示为:12AD+CD.整体考虑,如果我们能在图中找到(或构造出)12AD这一线段,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到底如何转换呢?在此,我们提出解决加权线段和最值问题非常著名的“胡不归模型”.
二、问题背景
从前,有个小伙子在外地做学徒,当他获悉在家的老父亲病危的消息后,便立即启程赶路.由于思乡心切,他只考虑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所以选择了全是砂砾地带的直线路径A→B(如图2),而忽视了走折线路径A→D→B虽路程多但速度快的实际情况.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到家时,老人刚刚咽气,小伙子失声痛哭,邻里劝慰小伙子时告诉他,老人弥留之际不断念叨着“胡不归?胡不归?……”
这个古老的传说,引起人们的思索,小伙子能否提前到家?倘若可以,他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路线?这就是风靡千百年的“胡不归问题”.
三、模型构建
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
如果当初这个小伙子懂得运用“胡不归模型”,选择了先沿着驿道快马加鞭走到D′位置,然后再直冲家门或许他还是有希望见到自己老父亲的最后一面的,这是多么凄美的故事啊!
四、模型应用
让我们回到点P运动时间最小值的求解中,根据题意,P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所用时间表示为12AD+CD.再通过应用“胡不归模型”,我们发现sin30°=12.如图4,转化为求CD+DF的最小值(DF⊥AE),我们发现当C,D,F三点共线且DF⊥AE时为最小值(此时D在D′位置),故分析可得:12AD+CDmin=1cos∠OCD·OD+(OA-OC·tan∠OCD)·sin∠DAF=32+23.
问题的本质:“a+k·b”型问题利用三角函数sin α=k,通过旋转转移线段位置,根据“垂线段最短”将斜线段转化为垂线段求最值.
五、模型推广
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抛物线y=-x2+4x上,且横坐标为1,点B与点A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直线AB与y轴交于点C,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点E的坐标为(1,1).
点P为线段AB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AB的垂线交AB于点H,点F为y轴上一点,当△PBE的面积最大时,求PH+HF+12FO的最小值.
分析:此题选自2018年重庆中考卷第26题,通过以上对“胡不归模型”的介绍与讲解,相信我们对此题的最值求解不再是难题.不同于前面例题介绍的,这里是求三段线段和的最小值,看起来难度好像更大.执果索因,我们发现,求PH+HF+12FO的最小值是在△PBE的面积最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点P的位置是唯一的,因此PH的长度是固定的、可求的.所以求PH+HF+12FO的最小值我们转换成求HF+12FO的最小值.再由sin30°=12,我们通过旋转线段30°角,就可以将系数的问题解决了.
解答过程如图6至图12.
问题小结:第(2)问考查双最值问题.前半部分根据面积最大值转换成求线段最大值,从而将P点化动为静;后半部分为三条线段和最小问题,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前面带有系数,建立“胡不归模型”,构造三角函数,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利用思维导图方法,从而将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六、模型演练
(2017年广州中考题) 如图13,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OD关于CD的对称图形为△CED.
(1)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2)连接AE,若AB=6 cm,BC=5 cm.
① 求sin∠EAD的值.
② 若点P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A重合),连接OP,一动点Q从A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线段OP匀速运动到点P,再以1.5 cm/s的速度沿线段PA匀速运动到点A后停止运动.当点Q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A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求AP的长和点Q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
此题为2017年广州中考题,留给读者自行学习演练,体会“胡不归模型”的方法步骤:
本文旨在通过“胡不归模型”来解决学生不太擅长的“a+k·b”型线段的最值问题.著名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雅洁卡娅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的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提升能力,提高素养,要注重问题的通性通法.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把题目思路理清楚,过程讲清楚,让学生解题有抓手,还要注重联系,把题目都串联起来,将方法进行提升,真正可以起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本文的内容仅代表个人对此类数学问题的一些想法和实践,若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本人不甚感谢.
【参考文献】
[1]张洪彦.构造几何图形解题例说[J]. 中学数学教学, 1998(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