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角下湖南省博物馆口译分析①

2020-11-26 02:17张洋铭
现代英语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员图式理论口译

张洋铭

一、图式理论相关概念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是由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的。他认为,事物的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当人们接触到新的概念,并将其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会产生意义。换句话说,图式是将概念和对象关联起来的纽带。

皮亚杰(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将图式分为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1.内容图式主要是指信息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与人们的文化知识结构相关,是人们根据之前的经历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模式,也叫文化图式。2.语言图式指的是人已经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在口译中,也指译员对原语语言,例如语音学、词义学、词汇学和句法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程度。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知识,能帮助译员顺利地理解源语语言,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3.形式图式和修辞、篇章结构的知识有关,指的是口译文本的语篇类型、题材结构和修辞结构,也叫结构图式。

语言的选择与人们脑海中的图式密不可分,图式能帮助译员进行正确的词汇选择和逻辑架构。

二、博物馆口译内容信息分析

博物馆口译是译员在博物馆对展览及陈列物品的讲解进行中英交替传译。很多译者在进行博物馆口译活动时,忽视了讲解文本的独特之处。应用图式理论来指导博物馆口译,应突出博物馆讲解文本的交流内容、语言的标准以及表达的文化功能。如果不分析博物馆口译内容的具体特点,进行口译时就会出现偏差,语言应用也会顾此失彼。图式理论要求在认知一个概念时,首先清楚该内容的主题,以此为目标来构建内容。因此,应用图式理论指导翻译,就要先建立翻译的目标,分析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翻译内容的特点。

例一:

“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用来形容这件素纱单衣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素纱在这里指的是未曾染色的纱,单衣是说没有衬里的衣物。这件单衣是用极细的素色蚕丝织成的薄纱裁剪缝制而成,整件衣服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而重量却只有49克。如果去掉袖口和领口的绒圈锦边缘,就只剩下40.2克。如此轻薄飘逸的衣服,古人是如何穿着的呢?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这倒是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当作一种内衣穿着的。

这件衣服这么轻薄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织物的空隙多、孔眼大,而是这款纱料的丝非常之细,一根长900米的丝约1克重。可以说,这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却保存最为完整,其制作工艺也最为精湛,并且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它的背后隐藏的是古人从蚕种到蚕茧,从缫丝到织造,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它代表着汉王朝初期,养蚕、缫丝和织造的最高水平。(《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

例二:

这不是常识意义上人的形象。专家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它是“饕餮纹”。什么是饕餮呢?在先秦的文献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叫缙云氏的家族,出了个不肖子,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作非为。有一天他居然生吞活人,结果卡住了喉咙,咽不下去,最终害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有首无身的怪物,人们称它为“饕餮”。此外,鼎内还有铭文“大禾”,这是方鼎留给我们的另一符号线索,成了今人追溯探索它铸造信息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博物馆解说词翻译的特点:首先每一个陈列品都具有科学并且准确的介绍,对于很大一部分的文物介绍,都会有数据化的讲解,帮助参观者更加量化地了解面前的物品;其次,博物馆解说词信息负载量大,包含展品基础的信息,也包含着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此外,语言表达相当的严谨规范,博物馆代表的是中国的文化形象,是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要让参观者能看懂,也要展现我国的文化风范。

从上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博物馆讲解的口译文本主要通过对展览相关内容的准确并且客观的描述,来传递展品和陈列物的基本信息,并宣传其文化负载意义和历史文化知识,来达到博物馆宣传文化知识以及弘扬中华文明的作用。

博物馆解说词口译过程是直接和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其交流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其目标是帮助这些游客欣赏展览品、传播相关的文化知识。该口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背景、跨语言环境、跨社会背景、跨时空因素的交际活动,具有文化性极强、跨文化难点众多的特点,文化是解说词翻译中的重中之重,译者面临的是两个具有极大差异的文化板块,所以要如何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对译者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博物馆口译员起码应该先在翻译的内容信息上,对其进行准确并且完整的传递。为了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口译时可以把源语信息通过图式理论指导,加以分析整理,采用图式进行理解和翻译。

三、博物馆口译中图式建立的难点

博物馆口译中图式建立的难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博物馆口译内容具有它的特点。笔者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从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两大类型出发,并结合博物馆口译中遇到的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图式建立不易

博物馆作为“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其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展览品可以是远古遗留的化石、地质标本、出土古代器具、服饰,也可以是当代的科技创新产物。目前,世界上的博物馆,可按主题分为文化艺术博物馆、社会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及综合性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拥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并有着现代博物馆功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该博物馆根据时间线,讲述了湖湘地区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讲解内容可以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博物馆展品的讲解既包含展品本身的名称、外形、工艺、功用、材质、尺寸、出土地点等基本信息,也包含展品讲解中蕴含其中,但需要人们去扩展的内容,比如历史背景、其中的精神象征、所承载的人文内涵等等。比如,在中国的文化中,“龙”一直在人们心里都是高贵、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大多都要身着龙袍、尊贵地坐在龙椅上,并且有“真龙天子”一说。在博物馆内,有非常多的历史文物,都饰以龙纹图案。但在国外,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国家,dragon常指代恶魔,在他们的心中是一种凶残的怪物。因此,译员在博物馆口译过程中,选择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也一并译出,以免使外国参观者在理解上产生障碍,甚至曲解,从而违反了博物馆口译活动传播弘扬中国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初心。

在如此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中进行的口译,其信息内容涉及面之广不言而喻。所以这就对译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口译人员仅仅想依靠短时记忆的能力就完成翻译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加强文化知识背景的学习,学细学精,才能建立起相关的内容图式,口译过程才能够高效、顺利。

(二)专业性强,语言跨度大,语言图式建立困难

专业词汇是在进行博物馆口译时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内容,尤其是在面对某些考古和历史等领域的展览主题时会面临大量专业词汇,例如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各种文物,这些古代器物有着不同的名称、材质、工艺、朝代年号等等。同样,在自然科学类主题的展览陈列中经常会遇到古生物、科技领域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文化艺术类主题的展览陈列中经常会遇到文化、艺术、民俗等领域的专业词汇。湖南省博物馆作为一家综合性博物馆,其展览陈列通常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这对译员的口译活动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此外,东西方人民具有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文观念,其语言形式、语言音和词汇的特点也大有不同。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喜欢把客观的事物与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在语言上也是尽量追求华丽动人的辞藻、和谐动听的音韵,阐述主题的方式也更加含蓄迂回。而西方民族在思维上面追求的是理性,描述客观事物时,语言表达上更加注重逻辑性和写实性,他们喜欢置身于事物之外,进行客观的还原和再现。

如何在跨语言活动中,选取正确的词汇、句法,将解说词中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特点的词汇、句子,以英语国家参观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并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点,是译员在口译中选择语言图示时所需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四、博物馆口译难点应对策略

本章节笔者将从译员长期准备、译前准备和口译方法三个角度,阐述图式理论指导下,博物馆口译难点的应对策略。

(一)长期准备

1.积累自身扎实的语言功底

中文通常有“微言大义”的特点,例如经常会遇到主语、宾语、助词等成分的省略现象,尤其是带有古文特色的源语文本,十分容易对译员造成理解障碍。因此,译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将自己的语言功底打牢,才能在利用好语言图式,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和牢牢把握口译文本的意义。

2.丰富自身的知识面

博物馆展览讲解的翻译,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因此,博物馆口译人员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汲取各方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首先,需熟悉本国文化,对民族的生活、娱乐、饮食、宗教等各方面有所了解,才能根据已有的文化图式准确理解并把握源语内容,从容应对负载着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当然,译员也要深入地了解国外参观者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在激发文化图式时,才能做到从参观者的理解范围和认知水平出发,从而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跨文化信息传递。

3.善于利用短时记忆能力与笔记辅助方法

博物馆展览讲解翻译过程是一个即时性过程,这就需要译员具备出色的短时记忆能力。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译员需要坚持通过不断的专业训练来提高自己短时记忆能力,但短时的记忆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基于博物馆口译涉及内容之广、包含信息之多的特点,译员应当在口译中善于结合短时间的记忆和笔记辅助记忆,建立自己的图式,来完整传递源语信息,避免漏译重要信息。例如朝代年份、历史人物、专有名称等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整记忆的内容,译员便可在口译活动中慢慢积累,形成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笔记方法以便辅助记忆。

(二)短期译前准备

译员在得到博物馆口译的任务后,在短期内应做好相应的准备来提升口译的质量。译员首先要对自己口译活动的地点和展览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帮助译员搜集到场馆相关信息。笔者在进行湖南省博物馆口译实践活动时,就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了博物馆的结构、主要的文物信息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帮助译员建立相关的图式。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员应提前到实践活动的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便获取更多更为准确和更直观的认识。

(三)翻译方法

在博物馆口译实践活动中,各种翻译方法,例如减译、增译、音译、直译、意译等,笔者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经常性使用,组合使用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应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考虑,以参观者的语言及文化情背景的具体情况为参考,灵活且适当地选择有利于口译顺利进行方法,并将口译方法整合,加以综合利用,以便对展览讲解的信息进行准确、完整的传达,尽量唤起参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中国文化知识得到有效传播。

五、结论

博物馆的展览讲解词的翻译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和使命,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博物馆的展览解说,大多是以中国参观游客为导向,对于国外游客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化背景考虑不足,这就很难让国外的游客在参观时有认同感,他们没有类似文化图式的激发,也就很难对中华文明有充分的理解认知,感情共鸣更是无从谈起。同时,这也会对博物馆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功能有所制约,使之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窗口的作用。这就要求译员既要加强自身水平,也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图式情况,最终得以有效地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译员图式理论口译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