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乐县南丰学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创设情景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可以播放这部电影的部分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在危急关头,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当读到五壮士在选择转移路线时的斩钉截铁和他们在敌人步步逼近时的视死如归,完成了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学生们都能用自豪、洪亮的语气来读,再加上适当的配乐,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果。在朗读《月光曲》第八九两个自然段时,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放音乐《月光曲》片断,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教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并有计划地安排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最好的朗读。一般来讲,朗读训练有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言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正确的朗读,学生可以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并明白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流畅的朗读。正确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去,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如,在《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孩子的美好心灵。
3.入境入情的朗读。熟练运用语言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如,当学生朗读《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精神,会振奋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此,学生必须朗读、背诵课文,才能理解那种感情。
教师的领读、范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如,教师领读,可适当地营造“愤悱”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给学生酝酿了先决情绪,也升华了课文的灵魂。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教师可领读,扬科临死前多想听一听,村子里的演奏;扬科躺在长凳上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连续几个“最后一次”伴随着领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了,情感也上涨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范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朗读时,要求学生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就要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
1.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语句中间或者意群或者节拍群后面出现的间歇。朗读文章时,要想使气息完全服从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就要在分析文章内容、掌握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把层次、段落、句子乃至每个词语都加以分解和组合。朗读中,不可能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匀匀整整地摆得一样,必然要有或短或长的停顿。只要恰当地停顿,便可以更好地发挥有声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
2.重音,语调的重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要准确把握重音,就得搞清文章中所强调的词或短语所起的作用,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