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银市第二中学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重要的是以“给学生提供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天气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给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学生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提出: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通常会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上,笔者在讲完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一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就有一些同学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至于食、住方面,学生们可以从气候等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有的同学则把自己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围屋”则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的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可使其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讲解“月相”,通过变动的作息时间表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时,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还大亮?”将身边的事物与书本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布局上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和措施的制订,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而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他们了解了当地农业发展政策后,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像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不仅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让学生养成了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会掌握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