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韩林
摘要: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做了以下探索:导读课中渗透方法指导,课内演绎推进深度阅读,交流课上展示阅读特色,读写结合提升阅读品味。“课外阅读课内化”让语文课变得厚实广阔;“整本书阅读”让学生的读书兴趣变得更加浓郁深厚。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
统编语文教材内容编排独具匠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用好统编教材,践行新课标,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因此,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综合不同课型的内容、写作特点,结合资料袋、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进行精挑细选,或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目推荐,或是同一内容不同名家名作的推荐,或是同一主题不同写作方法的阅读推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单篇延伸到群文,从群文延伸到整本,选择适合学生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书目成了首要考虑的因素。
导读课中渗透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及时给予方法的指导,学生会不知不觉把阅读变成被动的欣赏故事情节。当然,过多的方法指导与任务发布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使其运用恰当的方法学会阅读,读有所获。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水平特点,我们挑选了绘本《克里克塔》设计导读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故事的同时练习看图说话,同时展开想象,围绕主题进行思考,猜测后续情节,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猜测与推想使阅读之旅充满乐趣。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主要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并且学会预测的方法。学生在短短几篇课文里“施展拳脚”肯定不过瘾,学习了基本的预测方法,老师把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拿出来“练手”。导读课中,着力教会学生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如看书名、看封面、跳读、精读等,并在不断的猜测与阅读验证、修正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课内演绎推进深度阅读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快乐读书吧《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先听一个故事《两个人的小屋》,边听边思考问题,边想边说:你有沒有闹过类似的笑话,你觉得小头爸爸是个怎样的爸爸?在读到小头爸爸打碎了一个盘子时,让学生演一演大头儿子怎么打爸爸的,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表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增强。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为“童年的百花园”,主要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的主人公便是一个与三年级孩子同龄的小学生,有趣的笔调,相同的成长烦恼都足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这是一本由书信和日记构成的书,故事情节不那么扣人心弦,人物形象也不是特别鲜明,甚至有些地方深奥难懂。在阅读推进课上,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放慢脚步咀嚼细节。贯穿课内教会的阅读方法,如查资料、联系前后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能习得读书方法。
交流课上展示特色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的语言幽默,有的情节曲折,有的寓意深刻,因此不同的阅读内容,也尽量避免雷同。
学完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汪曾祺先生的《昆虫备忘录》,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大自然中那些可爱的生灵,我们推荐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对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娓娓道来,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有极大的作用。针对这本书的特点,我们开展了“阅读——绘画——介绍”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以书中各式各样的昆虫为媒介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流能力。在带领学生读完整本书之后,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制作一张昆虫档案,在班上进行介绍。每个同学挑选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昆虫,根据作者描述的特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再把它的特征、居住环境、分布地区等简要记录在旁。
交流课上,每个同学拿着自己制作的档案卡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再结合所绘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细心程度,加深了内容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提升阅读品味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因此,读写结合也是“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探索实践内容。例如,学了《听听秋的声音》,我们便把《给孩子们的诗》推荐给学生。这是一本贴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童真童趣的的儿童诗集,规定一周读一首,读后交流感受,并利用交流课指导学生试写儿童诗。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绽放,一首首小诗从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印成书册。
“课外阅读课内化”让语文课变得厚实广阔,“整本书阅读”让学生读书兴趣变得深厚,老师带着孩子读世界,在一片书香中,静静地走向远方……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8056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