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如何“提升文化品位,建设和谐校园”?本文笔者从“学校文化建设现状”“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具体给予阐述。
关键词:提升;文化;品位;建设;和谐校园
“学校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化实验中学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及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間,涵盖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物质文化底蕴和精神文化支撑。
一直以来,学校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树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并以此确立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精彩纷呈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夯实学校文化建设基础 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总的目标是:不仅要做到“校园布局”园林化;“科室装备”标准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校园场地”绿色化;“墙壁走廊”育人化;“橱窗专栏”知识化;还要做到四季都有美景,处处都是育人环境。校园大门上的标语“知行合一”、东侧为学校桃李园,春夏两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秋季李子、桃子硕果累累,飘香四溢;西侧墙面上为“办特色、创一流、走全面发展、育品学兼优”为主题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板,西侧是“红色之城”为主题的宣传栏。东侧是以“书香致远”为主题的“文化绿色长廊”,同时长廊周围生长着带有乡土气息、家乡特色的各种葫芦和葡萄。学校充分发挥这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了学校每个角落都影响人,每块墙壁都说话,每个环节都育人。
走进教学楼,一楼是“研究性学习、校本”引领,二楼是“学生文明礼仪”主题教育,三楼是“学生作品实践”展,四楼是“平安校园”,五楼是“爱家乡、爱祖国”主题教育,这些都犹如一位位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育人。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激发“校园文化建设”潜力 学校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创建有特色的文明学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不断完善、修订学校的《制度汇编》,做到“权责分明、有章可循”。
注重活动文化提升,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特色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直“课程改革”示范校;“科研和校本”引领校;“研究性学习”基地校;是市直中学中唯一的一所“STEM国家级种子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时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一是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文明礼仪”和“革命传统”以及“安全”教育。二是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包括:篮球队、足球队、毽球队、乒乓球队、书法组、舞蹈组、合唱队、文学组等),开设 “校园广播站”,指导学生在固定时间开展活动。三是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点亮学校文化。如书香校园,开展师生经典诵读、中华颂、家乡美等活动,让学生们接受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积累能力;英语艺术节,大型的课本剧展演,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及心理素质;开设“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结合家乡文化,开展项目学习;开展文体嘉年华活动。“阳光体育”“青春之声”让校园更加生动多彩。活动的目的旨在“早教育”“早传承”“早培养”,使学生体会到将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目的
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学校的育人环境,为使每位学生获得“幸福感”而努力;提升教科研领航机制,充分发挥教科研核心价值取向,构成浓厚的教科研风气,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四创新”校园,开展“创新型课程、创新型课堂、创新型班级、创新型校园”活动,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学习,我学习,我快乐”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课程建设,丰富校本课程,拓宽研究性学习 一是结合课标、核心素养、学科特点和家乡特色,增设文化课程体系、学法课程体系、语文学科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体系(社团)。二是扩大宣传阵地,全方位育人。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橱窗、板报等校内媒体是加强宣传教育的阵地。三是建设和规范好“学生社团”。四是树立“师德模范”,持续开展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五是开展以“感恩、主人翁”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团、班三级联动教育作用。六是加强网络教育。运用好省市推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七是增建录播教室和STEM场所。八是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如活动年、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
提升保障机制 一是优化“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师生代表及家长的比例;二是继续完善学校《制度汇编》,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分步实施;四是深化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的精细管理,不做“拍脑门”的事。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