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2016-10-14 13:25尚丽娟
人民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提升

尚丽娟

【摘要】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应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民主程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强化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化 生态意识 提升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别的形式体现,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公民的生态意识,也就是公民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和思考问题,寻求最优的解决生态问题、社会和人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感情的总和,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之间的重大关系体现在:首先,生态意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是一种和谐的意识、文明的意识,其要义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和谐,认为人应该承担起营造生态发展良好环境的责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人类的义务。生态意识是生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具体体现,生态意识本身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意识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对立,曾经让破坏环境的落后行为、落后文化现象长期大行其道,文化上的危机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因此,与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化解生态危机的外部路径不同,从文化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个命题出发,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这才是治本之策,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内部路径与根本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我国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以及国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实际,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全体国民形成较高层次的生态意识是不切合实际的。正因为如此,提升生态意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切实加大力度,并且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指导,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思想财富,提升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必须以此为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观点,人是自然之子,人要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所用,但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类必须同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应该感恩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的一切,要懂得感恩自然,人类社会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均必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必定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智慧结晶之一,以此为指导才能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同时,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中亦不乏许多“精粹”,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精粹”解决当代现实问题,有利于切实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中彰显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这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思想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能够为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提供“原动力”,并且这种借助于传统精神文化改造和提升公民思想意识的做法比较容易被国人接受。

完善有利于提升国民生态意识的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进程

生态意识属于人们“内在”的思想状态,但是,生态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却能够发挥“以外促内”的作用,促使人们形成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在“习惯成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因而,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应借此契机借助法律制度之手着力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民生态意识等问题作出了重要安排部署,为我们今后通过法律途径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切实加强生态教育、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应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构建好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制度、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师资培养制度、区域合作与交流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4月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事关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多社会公众期待政府能够保障其生态环境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社会公众通过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更加生态化,避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切实维护公民自身的环境权益。公民更为广泛地参与到生态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其生态意识,两者之间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只要公民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的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就能够逐步获得改变。当前,亟待通过完善制度明确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生态决策制度保障,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生态权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低碳生活成为公民习惯

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生产方式而言,是一种更为生态、更为先进的生产模式,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村环境的系列部署,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下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具体而言,必须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循环经济作用效能,完善相应标准体系;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改善生产方式而言的,从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方面来看,应切实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最大限度避免或者减少高消费、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缓解生态危机、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就必须切实加强对公民健康消费方式的培育,注重提升公民的简朴作风、环保消费意识,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要从公民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育和引导公民养成生活中的低碳习惯。

此外,强化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环境教育作出了相应规定,按照《纲要》的规定,国民教育、幼儿教育和其他成人教育、专业教育,均应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应按照《纲要》的要求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结合儿童的认知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向儿童们介绍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从小就让他们对自然产生尊敬之情。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尤其是让他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极端危害,引导学生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为今后自觉地通过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在各大高校,应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熟悉生态环境政策法令,关注前沿动态,引导其参与各类环境保护社会活动。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培训班等多种路径,切实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②慎海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华网,2013年4月22日。

责编/潘丽莉 宋睿宸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提升
人对自然的暴力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