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梅
摘 要:高中数学知识抽象且复杂,要想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搭建数与形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灵活性,进一步提升它们分析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及其渗透策略展开了具体探究,以充分发挥数形结合思想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旨在通过将数字与图画进行互相转化,将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更加简单化。这种教学思想能使学生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自如转换中,得到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学生思维的浅显性与差异性,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利用数形结合处理实际问题。因此,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予以正确引导和点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理解数学概念
只有扎实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因此,只有让学生将相应的数学概念及定理吃透,打好数学基础,才能使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在面对数学题时有想法、有思路。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转变,使他们站在系统地高度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学《双曲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先带领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并提出问题:“椭圆定义中的‘之和有什么含义?如果将它稍作修改,改为‘之差,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呢?”由和变差,利用理解性的问题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拉链动画演示探究双曲线的轨迹。拉链在拉开与合拢过程,长度和两边的点都是固定的,将双曲线的表达式与图像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引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当学生掌握了双曲线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公式定理后,就能在相关题目的解析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讲题目解答出来。通过这一过程,他们也可以更加形象地感知数学知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牢固。
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解题思路
图形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学生能在图形的指引和激发下,形成很多解决抽象化问题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意识地将陌生、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题型,从而绘制出图形,提高对图形的认知能力,培养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二次函数 , 在[-5,1]的值域。”许多学生首先会判断这是递增函数还是递减函数,然后进行带入计算。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新的解题思路,发现这个题目的特殊性,然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更简便地将此题解答出来,让学生做题思路变得更加直观。还比如“求不等式 > 的解集”,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作出 与 的函数图像,并求出交点,最后再观察图像求出解集。通过这种方法,以形助数,将复杂的思维用简单的方法表达出来,同时也将理论化的数学内容用图形表达出来,能够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与“形”相结合时的惊人效果。长此以往,当学生在遇到复杂难懂的数学问题时,会有意识地将其进行“数”与“形”的转化,从而拓宽思维范畴,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思想,能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学生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强化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约束,发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以“统计与概率”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为例,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与散点图是统计中常用的数字图形化方法,在概率的几何概型中,长度、面积、体积等角度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几何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利用这种方式解答统计与概率问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和学习效率。还比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同整理出与函数图像相关知识的图文表格。如判断单调性、判断奇偶性、求值域、不等式、数列、线性规划、导数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题意精确画图、高效求解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与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将其贯穿于真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其数学思维。由此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数学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張茜. 高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杨克利. 探析高中数学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18.
[3]朱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