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茂/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教育局副局长
学生社团课程
通过调研,从总体上看,我县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助力机制上,主动作为,依靠常委部门——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完善部门助力学校德育联席会议机制,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县教育局。除每年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外,还不定期召开部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的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门助力学校德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在运行机制上,成立全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一方面对全县性的德育规划、德育项目安排等进行集体决策研讨;另一方面对具有发展潜力、地域特色鲜明的德育载体、德育品牌打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设立教育团工委,负责履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政推进,教师发展则履行德育业务的落实及评价,做到行政、业务双轨运行。
有的学校与仪式仪规相融合,逐步有意识地加强了共青团、少先队的仪式活动,使之更好地履行“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的功能,同时,注重向传统文化方面拓展,开学礼、启蒙礼、成人礼等有声有色。有的学校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形成了“杨老师青春课堂”等一批为我县广大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品牌课堂,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省市的精品课程。有的学校与社团建设相融合,聘请县内各非遗传承人教授技艺,形成了剪纸、瓦雕等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精品社团。
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如富春高中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新校园十景”金点子,城关初中由学生自行设计班牌,真正做到德育建设“人人出点子、事事有人做”。组织开展“美丽家长评选工程”,吸引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德育建设。组织各中小学校向所在地乡镇(街道)述职,将德育建设作为述职重点内容,从而获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举办全县中小学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课外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校风校训、家风家训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文化礼堂、农村宗祠等校外教育基地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生产体验以及“垃圾分类”“乡村小导游”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我县通过德育课、主题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咨询、“学生成长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如与县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开展的全县中小学生“写家训·书家史·研村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今年已是第四届),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寻根之旅的依托,并渐次升级为“微村志”村庄文化的探究实践,成为杭州市推进德育工作的十大金名片之一;主动纳入“最美桐庐人”序列,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团县委、县妇联合作,联合开展“十佳画城小公民(美德好少年)”“十佳美丽家长”等人物评选,既作为创建文明校园、美丽校园的有效载体,又为省市类似评选提供储备。
2018年5月14日-16日,全省中小学协同德育专题研讨会在桐庐县举行,我们很荣幸地作了题为“打造全域育人桐庐样本的探索与思考”的经验介绍,获得了与会专家和教育界同仁的一致好评。此外,我们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宣传引向深入。如2018年微视频《老师不是神仙》发布后,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便达到了20万+,2019年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成片之后,学习强国、之江教育、杭州教育发布、桐庐发布等平台热播热传,点击量超过了10万。
当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亟待改进的短板。如综合性文本和单向性文本之间的契合度不够、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契合度不够、系统外和系统内目标方法之间的契合度不够、系统内要紧和重要之间的契合度不够、新旧载体品牌继承和发扬之间的契合度不够等,这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经过综合分析研判,我们认为,影响桐庐县中小学德育建设契合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桐庐县首届中小学“十佳美丽家长”颁奖典礼
桐庐县运动会上,学校进行特色展示。
德育是一个长期酝酿、发酵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而且,中小学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对复杂,很多时候很难像“小葱拌豆腐”一样,将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做到泾渭分明。此外,德育的成效犹如空气一般,“得知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业评价的标准更客观和刚性,在周期上也能够区分出长、中、短等差异。德育和一般学业在节奏、方式、载体、感知等方面所存在的不同,势必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相互错位。
在当前“人人着急”“事事着急”“处处着急”的大环境下,社会层面对学校德育的效用导向要求也体现出相应的特质。比如,“时不我待”“立竿见影”,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人认为某块空地从观感和景色设计的角度来说,应该展示姹紫嫣红的繁盛,于是就要立即展现这种景象,倘若现实中只有几粒种子,便会极度失望和不满,认为缺乏执行力,没有绩效。这与德育“浸润”要因时因地因势,要烹调“佛跳墙”一样的功夫菜的道理背道而驰,自然容易形成预期和现状之间的反差。
行政力量威势大、气势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渗透力,往往会造成“摧枯拉朽”之势。这种驱动,映射到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判,即教育行政力量之外的行政力量的驱动,以及教育行政力量自身的驱动。教育之外的行政力量,往往按自身业务对象和业务评比的节奏开展,忽略德育工作的特质。教育自身的行政力量,除了德育自身外,还包含许多具有德育元素的各业务的力量,受所在对口行政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在对学校实施德育任务时,同样会讲求“大刀阔斧”,这种事实上的“短平快”和育人规律的作用发挥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不可否认,不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认知有很大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既体现在对德育的轻慢上,比如认为“这个人业务能力不行,那就让他去做德育工作好了”;也体现在对德育认知的浅薄上,比如认为“最轻松的莫过于操持德育了,唱唱跳跳,真让人羡慕”;更体现在对德育岗位的取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有了选择的余地之后,往往会果断决绝地离开德育岗位,从而导致德育岗位成为变动最为频繁的中层岗位。在学校的组织架构中,很多时候,德育要么是“调味品”,要么是“赠送品”,又或者是“空置品”,德育似乎是万能的德育、背锅的德育。如此种种,自然会导致德育推进实施“各自为政”甚至缺少明显的主干性逻辑线索。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类似于形式主义的风气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潜滋暗长。比较典型的表现有:虎头蛇尾,醉心于、精巧于各个活动的开幕式、启动仪式,然后,启动即结束,性急的甚至于开始写总结、写经验;应然即实然,活动方案中不少只是理论上或设想上的成效,为了抢点卡位,直接去掉举措中的“要”,便成了新鲜出炉的成果;拔苗助长,为了迅速展示活动成效,运用技术手段,呈现本应经过长期沉淀才能显现的样貌。此类风气已不知不觉渗透、浸染到学校德育的空间中来,一旦心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念头,便会把某项德育“拔苗助长”和“不过尔尔”的对照延伸至整个德育范畴,自然难以让人对德育心生敬畏之心。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介于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针对中小学德育的共性特征和桐庐县地域文化的特点,提升桐庐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契合度需要紧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上位法规和《关于加快桐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美好教育”桐庐行动——加快桐庐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这两个本土文本,加强德育顶层设计,强化德育内涵研究,纲举目张,形成既有统一集中规程,又有个性张扬展示;既有“一言以蔽之”的总品牌,又有“窥一斑见全豹”的子品牌;既有浓郁乡土特色,又有鲜明学校特质,具有年段特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德育格局。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区域德育品牌的整体建构。要立足于桐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中国最美县城、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等的区域定位,将全县的中小学德育品牌锻铸置于其中,在风格、气派上要一脉相承。要把握最能体现桐庐整体精气神的“三大文化”(桐君老人的中医药文化、严子陵的隐逸文化、诗词文化)和“两大精神”(南堡精神、快递精神),古今相融,从中汲取桐庐县中小学德育建设所需要且与周边区域有所区别、又有所侧重的精神文化食粮。要依循“诗乡画城、潇洒桐庐”这个城市品牌在各领域、各行各业的使用规律,将“德润画城”的框架不断充实、完善。
抑制“小手拉大手”活动的行政冲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外来部门的助力活动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孤芳自赏、实行关门主义,而是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做到“三管齐下”“有保有压”。“三管齐下”,一是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调查摸底,对进入校园的情况列出台账,对于由谁发起、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等心中有数;二是为了防止“灯下黑”,对局机关各业务部门下发到学校的进校园活动进行统计;三是助力德育机制贯通,会同宣传部对进校园项目进行申报、筛选、确定,形成四大类项目清单。同时,以督导科为牵头科室,组织以责任区督学为主要力量的监督检查队伍,随机开展抽查。
优化各个层级的供需对接。在供给侧方面,对现有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育人职责和能够提供的教育服务项目进行梳理,形成职责任务的项目清单。同时,对应运组建的县28支志愿服务队和学校相关的13支服务队、38个服务项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部门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供给清单。在需求侧方面,由职能科室教育科、教育团工委牵头,根据统分结合的德育网格制架构,从各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和学期工作思路、校园文化等专项工作计划入手,紧密结合各自地域文化特色和校园文化风格,分片开展需要外来部门提供德育服务的需求摸底,形成需求清单。
强化不同阵线的粘合程度。一是借乡镇街道之力,把包含校园文化在内的学校德育建设纳入当地乡镇街道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融入文章;二是借周边阵地之力,用好校园周边文化礼堂、农村宗祠、县乡两级图书馆、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实现校园德育和周边文化的互联互通;三是借乡贤校友之力,充分用好“两代表一委员”、文联会员、当地文化贤达、知名校友等的力量,以联席会、联谊会等方式,激发其为学校德育建设献计献策。
夯实推进实施的路径依赖。整饬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视频作品,叙事、夹叙夹议皆可。打造一批出色的队伍和特色项目,如童声合唱团、学生鼓乐队、剧社、书社等文艺团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展示项目。建设一批“唤得起回忆,记得住乡愁”的校史馆室,紧密结合地域文化和校本特色,因地制宜建设校史馆室。整合一批“以校为本、服务周边”的志愿者队伍。包装一批特色鲜明、各有所长的校园文化参观线路,校校有风景,景景有文化。展示一批体现桐庐教育特色、充满蓬勃朝气的节庆活动,经常有展示,时时有精彩。争取一批有关联、行得通的资金项目,落实德育建设的社会力量支持,谋求多元发展。
丰富宣传的多元表现形式。一是汇报展示,用好“年度育人工作述职会”这个平台,每年集中向所在乡镇街道的干部群众代表汇报展示建设成果,展示校园风气风貌;二是物化展示,通过各学校校史馆、校史展陈室、文化长廊、文化区块、阅读共同体等,呈现学校德育建设阶段性成果;三是活动展示,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礼以及各类节日民俗等活动,动态展现学校德育建设成果;四是宣传展示,通过内宣、外宣、网宣“三宣联动”,网上、网下互动,以及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方式宣传学校德育。
当然,德育是一盘大棋,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近一年来香港乱象的反面佐证,更加深刻地印证了“现在的学校德育怎样,未来的社会便怎样”的学校使命和担当。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功利,而是功德,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