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1+1”是个变数
——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0-10-20 03:08刘沁桥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智育育人德育

刘沁桥/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

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德育和智育有机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研发了适合学生需求与特点的课程资源。将每年的12月确定为德育与教学相融合主题活动月,坚持集中开展一年一度的“艺术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治理结构上,我们打破因部门割裂、“分工分家”而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的格局,为课程的统整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育人目标上,全校师生,特别是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合力。

课程设计:“1+1”力求大于“2”

课程是学生人生起飞的跑道。课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将德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紧密融合。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的“新生入学课程”“开学典礼课程”“家长会课程”“校-家-社课程”等有效地克服了德育工作碎片化的现象与问题。按照课程的要求,我们将德育落细落小落实,不仅让德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深度融合成为现实,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重要价值。

12月的“艺术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是关键的“融合点”之一。各学科的课程都会融入艺术学科的特点,同时,孩子们也会将各自丰富多彩、创意十足的作品进行展示。艺术形式是主题月活动的载体,其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贯穿全年的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过程与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既融合了艺术表演与欣赏、各相关学科教学,又体现了学生礼仪礼貌、规矩规则、纪律制度、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从而将教育“放大镜”的倍率调至最大。

“体育嘉年华开幕式课程”的设计是另外一个关键的“融合点”。课程的设计以三年为一个循环周期,每年的主题相互间存在内在逻辑。“历史长河”展开人类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着重让学生了解祖国灿若星辰的优秀历史文化,并引以自豪,志存高远;“世界民族”再次将研究视角从个体上升为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高度,引导学生坚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力求放眼全球、拥抱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探究发现”以人类理性的视角,从历史中穿越,回归现实与科技使命,启发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探究未知世界,造福人类。三个主题分别涉及历史、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由近及远、由现在至未来,由零至整、由实到虚,尤其是将课堂移到“操场”的体验式学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渴求知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本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德育和智育的融合。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曾指出,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是德育和智育的分离。教知识的不管教品行,管品行的不重视学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基于以上考虑,从建校之日起,我们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始终坚持“大课程观”,最大程度地考虑如何将德育和智育从课程上紧密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对学生目前的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呈现出“1+1”大于“2”的效果。

八年级“青春礼”活动

管理履职:“1+1”可以小于“2”

将教学和德育工作分而置之,在当前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并不鲜见。基于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在日常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上。良好的学校管理应将二者相融合,以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而这二者的融合并非人为地简单相加。

坊间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如同流传的顺口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最重要”“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这些非主流的认识,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的确反映出对德育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与误解。

还有教育人士在批评这种“重智”“轻德”现象时非常简单地认为:如果基础教育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数,那么德育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听起来好像强调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仍然是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貌似德育与智育,或者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是水火不相容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强调,“德育与智育本质上是统一的,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而且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若强分为二,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教品行,管品行的不管教知识。在学校管理运行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着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德育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两条腿,把智育看作教学知识范畴的工作,将德育视为品德行为之类的职责。误以为知识学习与品德修行受不同的原理支配。因此,在同一所学校之中分管德育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之间出现缺乏沟通与协调,甚至“争学生”“争老师”“争投入”“争时间”等背道而驰的现象,不乏其例。

在这些怪象的背后,似乎智育就成了压制德育的“罪魁祸首”,抓德育就不得不放弃或者忽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学业成绩的追求。还有的教师不无委屈地为“重智”“轻德”的倾向辩解,将不重视德育的现象直接归因于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和标准。

我校建校初期的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只有两条线,一条是德育和智育组成的“课程线”,另一条是由行政和后勤等组成的“服务线”,其设计意图之一是希望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将德育和智育教育课程体系从设计到实施融为一体,追求“融合”和“扁平”管理带来的高效。

“学科月”系列活动

八年级“青春礼”活动

一年一度的“体育嘉年华”盛会

“致青春 致梦想 致未来”主题教育活动

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学校已将原来统整教学和德育职能的“课程教育中心”一分为二,组建了“学生发展中心”和“课程教学中心”,但是沿袭了过去的做法,坚持将形式上分开的德育和智育“中心”由一名(副)校长分管。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超大型的“课程教育中心”,仍然维持了将德育和智育以课程的形式统整推进的局面,加强二者之间关键的“融合点”,从而实现组织上的保障。

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整体设计,既需要管理者具有系统思维意识,也需要学校治理机构的有效整合。可以说,二者相融合的整体设计为课程的体系化和序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校治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职责分工着手,将德育与智育相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有效地削减了管理部门之间的“摩擦力”,消除了相关履职人员之间的“反作用力”,将学校管理与运转的耗能降到最低,呈现出“1+1”小于“2”的特点。

育人目标:“1+1”最终等于“1”

学校治理结构的设计应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配套。学校的运行需要管理者、科任教师、服务保障人员的合理分工,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虽然对德育和教学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都应该视德育为己任,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019年年底前,武汉市教育督导专家到学校随机抽查,全程观摩了体育老师陈静芳的“障碍接力跑”一课。课毕,督导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节课通过分解练习法和游戏竞赛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协调能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提高越过障碍的能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将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者融合为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如《中小学德育指南》所强调的“德育的实践性”,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经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为了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在全校性主题活动的感召下,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在不同的时段也采取丰富、生动的形式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去磨砺和提升。

学校每年11月举行八年级“韧性教育”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校八年级学生在校区附近的后官湖远足拉练。在8个小时内完成21公里的徒步行走,寓意着八年级全体同学磨练意志,争做21世纪的幸福少年。徒步活动既是一次体力和耐力的大比拼,又构建了一个实践的大课堂。八(8)班的班长,为了组织好班级的远足,提前一个月开始组织班委会成员设计班级远足方案,包括活动安排、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预案等。在远足的体验过程中,他跑前跑后担任班级的引导员和服务员,还负责户外活动课程的讲解和实施。一场远足,不仅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也让全年级各个班级团队更加紧密地融合。

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功能、作用、途径等各有侧重,强调二者深度融合并不意味着可以相互替代,更不可能撼动“德育为首”的地位。无论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治理结构的设计、管理者和教师的分工履职,还是不同载体的有效利用等,最终都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所谓“1+1”最终等于“1”。

猜你喜欢
智育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