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0-07-04 03:34莫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写作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摆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课老师需要用心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写作》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探索了一系列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路:坚持正确的方向性与教育性原则、坚持师生共同发展的思路、坚持示范性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以此期望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写作 课程思政 教书育人 教学实践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总目标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精神和曲靖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笔者作为专业课教师被遴选为教师教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代表,实施《写作》课程思政改革。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写作》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将写作的基本原理、系统写作知识、文学鉴赏与创作、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思想、语文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感等德育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一.《写作》课程思政坚持正确的方向性与教育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本着正确的方向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引领他们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社会做贡献。正如《纲要》指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基于此,笔者在课程建设中始终把教书育人寓于各个环节,利用专业的学科知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使得他们受到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的熏陶感染。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书育人结合

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书育人能力这一核心,坚持深化《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估等各个环节的改革,精心发掘语言、文学、写作、教学法、教育学知识内容、社会时政与思想教育内涵相互衔接交融的“渗透点”,点点相连,科科配合,形成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完整的体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与道德方面受到影响。如在讲《诗歌》写作时,把诗歌意象选择的新颖要求和当今社会需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在讲《写作主体素质》需要具备真诚素质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纳入其中,引导学生实事求是,讲诚信;在讲《学术论文》写作时,通过案例呈现当今社会剽窃他人成果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做真人,说真话,讲诚信;在讲《文学写作》时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古今中外的爱国作品以及建国七十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自己创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2.学术性与思想性统一

结合职前师资培养的特点,坚持学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品位、整体化的原则。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写作系统知识缺乏,写作技巧不成熟,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在课程中进行写作系统知识和写作技巧指导,教育教学知识,语文教学学科知识、基础教育知识等的补充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的热点事件,从“育人大计”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兼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项、语文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步提高。

3.教学渗透思想教育与实践育人结合

《纲要》指出,高校的思政课程要做到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教学中要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适度增加實践教学比重。《写作》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为适应小学的实际需求,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坚持教学渗透和参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学生对小学一线的教学不了解,而又将返回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在写作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渗透”方法,并以言传身教、师风教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还请有过教学经历的大四学生参与,将小学作文教学纳入到写作课程中,在课堂实践中强化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二.《写作》课程思政坚持师生共同发展的思路

课程思政改革要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本着师生共同发展的思路,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在专业课中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课程思政的目的不是学科或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让师生在专业领域和德育领域有全新的认识与发展,它要改变的是一种教学思想、调整教学结构和提升师生双方的能力,是一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1.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同步发展

结合课程思政治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优化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围绕全国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及本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要求,《写作》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参加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从老师到学生的表现都真正践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真正起到了熏陶感染作用。

2.坚持全方位、多样化原则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和《写作》课程的特点,坚持全方位、多样化的原则。《写作》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示范性显著的特征。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专业课的内在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实践写作等,配合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院校及社會的重大活动等,形成多条渠道沟通,多种形式配合的局面。

三.《写作》课程思政始终坚持示范性

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它体现为学科的示范,知识的示范,能力的示范,思想教育的示范,为人师表的示范。《写作》课程建设需要做好各种示范,本着这个思想,笔者还做了如下工作:

1.《写作》教学中,通过写作的具体案例,渗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教育。从纯洁的语言规范,到文明的行为规范,到美好的精神情操,到示范性的教师规范都应为有机的整体。语言与思维、文学造诣、行为、心理、品格、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与塑造,密不可分。作为教师核心素质的教学语言规范和行为仪表风范,通过这些具体内容,学生在《写作》课中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规范。

2.把《写作》课程与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和古代汉语、小学语文、文化课经典文章的讲授,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教育,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宏扬中华文化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

3.把文学、文艺美学融入课程的教学,从心理品质、情感思想、道德情操诸多方面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与美育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小学教学中,学会将智育与德育、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祟高的理想,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追求。

4.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抓住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热点”或“敏感””问题,通过案例阅读、鉴赏、分析讨论、研评、结合自身思考等,在动态中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成果,运用语言微机处理、音像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拓展“渗透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四.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写作》课程思政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使得本门课程真正对学生起到引领和思想、德育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理论、德育理论教育,强调德育理论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深远性,对学生成才之路的作用重大性,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在专业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可循,把德育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才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地方,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做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心理准备。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课任职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教师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身教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传授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人为本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所有教师都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强烈意识,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其良好的素质,作社会的有用人才。想要完成思想政治育人的作用,就要在《写作》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考虑学生个体情况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其管理,力争使其成为一个符合各项德育要求的优秀学生。

4.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原则

课程思政的效果是一个长期渗透与积累的过程。教学渗透的效果,既产生于磅礴有力的强化,高屋建瓴的升华;也形成于潜移默化的感染,融汇贯通的渗透;还发生于言传身教的师德风范的影响。在专业课中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天衣无缝”,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敏感,能够把显性的专业知识和隐性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德育等渗透在教学中,坚持显性知识与隐性思想结合,做到从知识育人、实践育人、环节育人、言传身教育人。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之一,还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生存的必要手段,因此课程中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多方合力。

综上,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特别是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率作用,需要教师自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素养,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但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因此,期望高校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改革,为推动高校课程育人机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2017.

2.尹相如,《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注: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CSZ099)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莫莉,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写作教学实践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