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名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2020-06-08 09:38刘霞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刘霞

摘    要: 地域名贤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举措。不仅能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能推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建设。海南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一是将前者纳入后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二是在海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 名贤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大思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已内化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①,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必须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一、发掘地域名贤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义

目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理念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并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和理论教学中逐步成为现实。不过,相比笼统论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言,将地域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具有实际指向性、更贴近生活,在结合实践教育时展现出更多的优势。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有承载着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名贤。以这些名贤为载体凝聚而成的名贤文化是地方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发掘地域名贤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抓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除了依托于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外,还必须根植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使用典故,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③“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④等,由此可见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的认同与尊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地域名贤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内容支撑。

(二)发掘地域名贤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⑤。就多样性而言,他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⑤。利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素材做好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因地制宜”的体现,是有针对性、有亲和力、接地气的教育。

他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⑤。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单打独斗,需要不断整合国家、社会、高校及高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发挥各种要素的合力,推动建设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小思政”,而是整合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大思政”。打造“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从党的工作、社会的配合、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等,但主渠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这个主渠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守渠”“种田”不仅要完成应有的工作,还要在本职工作上不断创新“增产”“提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本专业学科深挖精研“显性资源”,还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其他“隐性资源”。地域传统文化,尤其是名贤文化,正是重要的“隐性资源”之一。

二、地域名贤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不仅涉及教师资源的调配,还涉及教学内容的交叉与整合。就教学内容而言,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同心同行,是实现“大思政”教育的重要难题之一。

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资源插入其他课程之中。这样的插入需要高度的融合,否则有生搬硬套之嫌,容易产生惹人反感的反作用。其二,从其他课程中挖掘可被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在其他课程中被用作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被用作佐证思想的案例。

地域名贤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深入挖掘地域名贤文化中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作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在地方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意识。前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以与学生更相关的人物案例,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后者则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是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推进“大思政”建设的方式之一。

三、海南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提倡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及名人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一家独唱,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探讨相關议题,但多聚焦于近代的“红色资源”。如探讨近代湖南名人的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等。学者对海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讨,也是多偏重于红色娘子军、冯白驹、母瑞山等红色文化资源,对近代以前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则有所欠缺。毋庸置疑,相比于近代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地域古代名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对薄弱一些。但地域名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

相比于笼统论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立足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视域之下,将地域传统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有实际指向性,且在结合实践教育时展现出更多的优势。就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名贤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比较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深入挖掘地域名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是对地域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其实,探究地域名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将探索的视角扩充至了古代,使在地域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的探索上更具纵向的深度。

(一)海南名贤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在古代,海南通常被视为毒瘴丛生的偏远之境和教化不兴的文化沙漠。然而正是在这块所谓的“蛮荒之境”上,却熠熠闪耀着众多历史名人的光辉。

唐宋之前,有开琼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持锦伞平积乱的巾帼冼夫人;唐宋之时有多位被贬谪居海南的达官和名士,如韩瑗、王义方、李昭德、韦方质、卢多逊、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诠、苏东坡等,甚至还有元朝文宗图帖睦尔。这些本非海南的中原名士或由征战或由贬谪而与海南有所关联,他们在海南的英雄事迹、谪居经历或遗留著作都是海南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人忧国忧民、忠肝义胆的情怀和逆境不屈、苏世独立的品格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时都可以利用。

此外,海南名贤最闪耀的时期莫过于明朝。明代之前与海南相关的名人毕竟是自中原而来,非海南本土。明清时期,海南诞生了众多誉满琼崖、声震中原的本土名贤。有文昌名贤邢宥,明代通儒丘濬,“吟绝”诗人王佐,“岭南人士之冠”唐胄,“南溟奇才、岭海巨儒”钟芳,“海青天”海瑞,“蜚英翰苑”的王弘诲,“石湖奇才”郑廷鹄,“海南探花第一人”张岳崧等。这些先贤不仅官居高位,而且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在海南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少年立志、手不释卷、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品格做派和为官为民的政绩是进行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教育的重要素材。此外,近代以来,海南也孕育出了众多历史名人,如陈序经、宋氏姐妹、冯白驹等。

(二)运用海南名贤文化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将海南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是要挖掘和运用这些海南历史名贤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海南名贤文化的相关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二是在海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价值引导。

(1)将海南名贤文化的相关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遵循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改革模式,这是在守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责任田的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自我丰富和革新。

一方面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即将海南历代名贤,尤其是本土名贤如丘濬、海瑞、钟芳、邢宥、王弘诲、陈序经、冯白驹等人的优良品格和优秀事迹编纂成教学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提炼出海南名贤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海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为引导学生尽早定立志向、立志要立鸿鹄志时,可以引用丘濬少年立大志的诗文《五指山》,让学生感受丘濬欲“撑起炎州半壁天”“遥从海外数中原”⑥(3864)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海瑞名垂青史的原因。海瑞以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而闻名,思想根基则在于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国家情怀、天下情怀。

另一方面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对海南历代名贤相关的故居、墓地、书院等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发掘其在海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意义,探索相关历史遗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基地的可能性。争取在目前所设的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红色娘子军和母瑞山爱国主义教育實践基地的基础上,将部分海南历史名贤的相关历史遗迹,如东坡书院、丘濬故居、海瑞墓等,纳入实践基地的范围,结合相关人物的优良品格和生平政绩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育。

这样既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实践教学手段,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加深海南高校大学生对海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促进其更快、更好地融入海南本地的文化生活之中,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做出更多的贡献。

(2)在海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价值引导,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理念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教育者要时刻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中国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⑤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课程就能脱离“立德树人”的任务。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也是高校各类课程的应有之义。在高校众多课程中,传统文化课程应该是比较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课程,因为其本身就有许多可被提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就海南高校而言,海南历史文化类课程将是从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探索建设“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切入点。

四、结语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大势所趋。“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但其主要着力点仍是课堂教学。地域名贤文化可以作为一个有利的切入点,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推动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

注释:

①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2).

③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EB/OL].中国新闻网,2018-02-1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2-14/8449275.shtml.

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7-10-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5/c_129726443.htm,

⑤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⑥[明]丘濬.丘濬集·五指参天[M].周伟民,等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大思政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