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摘 要: 在短篇小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欧·亨利以笔为枷锁,运用不同词汇、句式及各种修辞手法,化纸为牢狱,把以房东为代表的资本家贪婪而冷酷的人性,揭露得淋漓尽致。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对小说进行文体学分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品味其丰富内涵。
关键词: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词汇分析 句法分析 修辞手法
欧·亨利作为“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1],其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他深知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将笔尖更多地聚焦于对小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批判和讽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丑陋现象,包括小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故事的情节由一位男主人公来到纽约寻找自己的爱人铺展开来。他身心疲倦,却依然坚持不懈穿梭于纽约各地。为了便于继续打听爱人的消息,他租赁了纽约一处昏暗潮湿、破败不堪的房间。在这里,他隐隐闻到一股来自爱人身上的木樨花香。他欣喜若狂,仿佛爱人就在附近。于是,他疯狂地打听,向房东询问是否有一位左眼眉上有痣的女孩在这住过,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残存的一丝希望如泡沫般破灭了。他发疯似地堵上房间里的每一条缝隙,打开煤气阀,绝望而去。在小说末尾,从房东与他人的谈话中得知,不久前一位女孩在男主人公租赁的房间里结束了生命,这位女孩正是男主人公疯狂寻找的左眼眉上有痣的爱人。但因为房东的贪婪、无情,并未告知这位男主人公。最终,他随她而去。
幽默是欧·亨利小说的基调[1],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一改在其他作品中的幽默风趣,“对资产阶级的痛恨及对普通人民的同情从字里行间”[2](156-160)透出来。小说篇幅虽简练,但他以笔为枷锁,运用了不同词汇、句式及各种修辞手法化纸为牢狱,将以房东为代表的资本家钉死在刑枷上,把其贪婪而冷酷的人性揭露得淋漓尽致,自私的资本家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悲惨命运在其毫不在意的谈吐间越发生动传神,令人感慨万千。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对该篇小说的词汇、句法、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品味其丰富内涵。
一、词汇分析
词汇是文章信息及文体风格的载体,恰当的词汇有利于深化主题、启发读者。对小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用词进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用词精准,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直观性,尤其是小说中形容词及动词的使用,常使读者身临其境,阅读起来精妙绝伦。
1.形容词的使用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性及描述性形容词营造悲凉的气氛,用简练的笔触流露出悲伤结局。天黑后,男主人公寻找房间住宿以便于继续打听爱人的消息。男主人公进入房间,房间破败、悲伤的第一印象扑面袭来,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描述房间,如crumbling,rank,sunless,viscid,vacant,foul,tainted等[3],与房间外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破败悲凉跃然纸上。当男主人公马不停蹄地向房东打探爱人消息,得到的答案是“No, I dont remember the name.”时[3],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家”。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细节性及描述性形容詞描述男主人公观察房间的心境,如ragged,cheap,confused,polychromatic,trifling,splattered,garish,chipped,bruised,resentful等[3],进一步渲染悲凉的氛围,房间外部“破败”,内部也一样“不堪”,潜层地流露出男主人公悲剧的结局。
2.动词的使用
作者使用了许多连续性动词表达对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例如,作者描写各色各样的房客都曾在这间房间居住,但并未sweep,adorn,cherish[3],而是产生了许多的怨气,进行了许多破坏,如房内家具被splintered,scrawled,wreaked,distorted,slain,cloven,wrought等[3]。作者描绘出了一幅这样的画面:租赁在此房间的房客无不例外全是底层人民,在资本家的压榨下,心中的“怨气”无处而发,只能在所谓的“家”中释放,此刻被男主人公观察出。
再者,作者在描写男主人公还未打探到爱人消息后,竟出现了幻觉,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木樨草香,那是他所熟悉的香味,那是他爱人的香味。他开始在房间内搜寻。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连续性动词,如traversed,skimming,considering,rummaging,clinging,wooing,turned,discern,burrowed,found,sifted等[3],描述男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爱人,不漏放房间内一丝一毫,但最终随着木樨草香味的散去,还是一无所获,“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4](12-13)。男主人公已连续寻找五个月,现在仅存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男主人公逐渐走向了希望的对立面——绝望。此外,作者在描写男主人公选择自杀的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连续性动词,如drained,staring,singing,walked,tear,drove,turned,laid等[3],描写出了男主人公的绝望到达了极点,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句法分析
1.重复
小说中,女房东重复了三次“They comes and goes.”[3],第一、二两次出现在女房东和男主人公交谈以前的房客时。谈到以前的“...lodgers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eatres”[3], “They comes and goes.”[3],为后面男主人公询问女房东是否见过自己的爱人埋下伏笔。在小说中后部分,我们可以从作者描述中得知男主人公的爱人可能是从事于演员或者类似工作的人员,因为五个月以来,男主人公“So much time spent by day in questioning managers, agents, schools and choruses; by night among the audiences of theatres from all-star casts down to music halls...”[3]他一一不落下。在得知以前的租赁房客是演员时,他又燃起了一丝希望,询问房东是否见过“A fair girl, of medium height and slender, with reddish, gold hair and dark mole near her left eyebrow.”[3]得到否定的答案,房东再次重复“They comes and goes.”[3]实际上,从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得知,房东见过这位姑娘,并且知道她已经自杀,但在此时,她还是镇定自若地回答未见过,因为房客“They comes and goes.”[3],作者通过女房东的重复,讽刺了以女房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冷漠、无情的本性。
2.长短句结合
短句简洁、干净,有力地描述事物及表述信息。长句复杂、修饰词丰富,能恰如其分地描述信息。男主人公得到房东否定的回答后,作者用了两句短句,“No. Always no.”[3]简短三词,铿锵有力地透露出男主人公那无奈、凄凉的心情。作者在描述男主人公在房间内搜寻爱人的足迹时,使用了一句含有81词的长句(不含标点):“And then he traversed the room like a hound on the scent...became cognizant of the call.”[3]形象描绘出了男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那种强烈的心境,将读者带入此刻男主人公急迫的心境里,房间内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心急如焚。
三、修辞手法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典故等,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推动读者深层思考。
1.比喻
欧·亨利熟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利用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5](65-67)。明喻和暗喻是比喻的两种运用广泛的修辞手段[6](173-174)。在此篇小说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处不在。如作者在描写女房东带领男主人公参观房间时,将女房东描述成一种“...surfeited worm that had eaten its nut to a hollow shell and now sought to fill the vacancy with edible lodgers.” [3]作者将女房东比喻成一种“worm”,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地,人人趋而避之[6](181)。作者借由此比喻强烈讽刺以女房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而后男主人公跟随女房东准备进入房间时,作者此刻详细地描写了脚下的地毯,“It seemed to have become vegetable; to have degenerated in that rank, sunless air to lush lichen or spreading...under the foot like organic matter.”[3]地毯似乎变成了“vegetable”,又像是“organic matter”,有一股臭味,在不见阳光的空气中腐烂。作者根据男主人公在地毯上行走感觉逐渐加深,把地毯依次喻成植物、地衣、苔藓、有机体,结构上层层递进,描写上越来越夸张,感情上逐步升华[6],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凄凉的景象,开始为后文做铺垫。再如男主人公在得到房东的否定回答后,作者使用了一定的笔墨描写纽约这繁华都市。“...It was like a monstrous quicksand, shifting its particles constantly, with no foundation, its upper granules of to-day buried to-morrow in ooze and slime.”[3]将大城市比喻成“a monstrous quicksand, shifting its particles constantly, with no foundation”,间接描写出底层人民在这繁华都市的不易,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在被资本家压迫的社会的同情,更为下文男主人公选择自杀埋下伏笔。
2.拟人
拟人,即把事物人格化,賦予事物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思想、感情和行为。在此篇小说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存在。男主人公进入这间带家具的房间,房间“...with a first glow of pseudo-hospitality, a hectic, haggard, perfunctory welcome like the specious smile of a demirep.”[3]作者将房间比作一位娼妓,表面欢迎,实则假笑,侧面地和女房东的做法如出一辙,虚伪做作。
3.夸张
夸张手法是为了强调某一成分或者事物而故意地夸大事实。作者在此篇小说中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如在小说伊始,作者描写这一住房街区时,夸大了事实。“...having a thousand dwellers, should have a thousand tales to tell...if there could not be found a ghost or two in the wake of all these vagrant guests.”[3]作者在此夸大了房客的数量,也夸大了奇闻逸事,描述了每一位飘零人的身后都会跟着一两个幽灵,一开始就已经为下文的结局做出了铺垫。房客众多,男主人公寻找的爱人出现在此的概率越大;奇闻逸事较多,侧面呈现了确实有许多轶事发生;存在幽灵,小说下文男主人公的自杀及他爱人在此房间自杀自然在情理之中。又如男主人公准备向房东打探爱人的消息时,作者强调其打探了“thousandth time”[3],仍然无所收获,但依然带有一丝希望,寄存于女房东的回答。作者在此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男主人公对爱人执着的追寻,独一无二的爱情,虽一无所获,但依然前行。
4.典故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运用了典故描写了这一大批房客。“Their vine is entwined about a picture hat; a rubber plant is their fig tree.”[3]作者引用了《圣经》的典故,葡萄树和无花果树是安定生活的象征。典出《旧约·列王记》上第4章第25节,“所罗门在世的日子……犹太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7](24-25)。对于在纽约生活的以房客为代表的底层人民而言,拥有的只有阔边帽和橡皮盆栽,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作者侧面描写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不满”[7](24-25)。
四、结语
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手法这三个层面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文体特征及表达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作者通过使用丰富、恰当的词汇、句法、修辞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还惊叹于小人物的刻画及环境的精巧设计。
参考文献:
[1]阮温凌.欧·亨利性格论——作家的前30年[J].外国文学研究,1997(1).
[2]易平.欧·亨利的短篇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82(1).
[3]Henry O. The Essential O. Henry Collection[M].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9.
[4]李英,李卫东.当木樨花香飘散时——解读《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悲剧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S1).
[5]张逸婷.从比喻和象征修辞视角解读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
[6]陈云芳.《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语言修辞的象似性[J].海外英语,2015(17).
[7]李嫣然.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修辞技巧[J].文学教育(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