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2017-01-19 00:52代长彬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大思政

代长彬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研究,不且必要而且可行。应从优化激励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健全评估机制三个方面为“教辅联动”的建构和实施创造有力条件,继而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关键词:大思政;教辅联动;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41-03

“教辅联动”意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与承担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有机统一、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有其科学的理论遵循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教社科[2005]5号文、[2008]5号文以及[2015]2号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应当注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有机联动,协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或价值指向的实现,需要依靠长期的理论教育和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两者绾结起来方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不过,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分工不同且缺乏协作与配合,依然存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无法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教育有效性及针对性的瓶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方法,成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可资借鉴的生长点。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涵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呼应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的同时,总结和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此机制由以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积极合作,达成一致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空内产生教育协同。“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合力论理论是“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理论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协力作战,“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2]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合力和整体功效。

2.“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功能促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纯的日常教育或教学管理,理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因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以及缺乏有效沟通与联动机制,难以发挥“大思政”协力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责的惯性思维,把更多的人纳入到教育主体范围之内。”[3]单纯依赖高校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某一支队伍,都难以有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联动作为“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现实之思,要求两支队伍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进而发挥综合教育的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环。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亟待“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提升实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向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使命。“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借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统一,缩小了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和情感距离,促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推进思政课教师介入学生管理事务的同时,激励辅导员适度参与大学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趣味化、生活化、立体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4.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基需要“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急剧发展深刻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国内环境。“淡化”“腐化”“丑化”“溶化”“分化”“西化”思潮相互激荡,导致出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评判准则。大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受到较大冲击和腐蚀,以致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迷惘、价值错位等乱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一旦产生对资本主义的归向和社会主义的背离,就难以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更不会期冀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终将引起人们社会心理及思想的动荡、困惑、迷惘甚至抵触。高校“决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进行引导、转化、消解”[4],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时代节拍,健全“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把抽象的教育理论具体化、虚功实做,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二)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者联动的内在理论自洽以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决定了“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的理论自洽。首先,从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基于现实,反映大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解决其现实问题,才能与之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5]526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则是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履行者,二者分工不同且岗位职责有别。“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旨在构建一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相分工、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寓理论教学于日常管理,有助于攻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的难题。其次,从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积极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是坚持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灌输给学生,使其“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任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8]在一定程度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完美实现了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又做教书育人的“人师”这一目标旨趣。最后,从知行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培育什么样的人”一贯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育的人不仅要“知”,更要落实于“行”。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蜕变,一直是横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毫无疑问地成为考量“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这一知行统一的价值意蕴。

2.“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大思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原则和理念。首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空间逻辑自洽:全员育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论上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担负育人职责,都应根据自己的职责,从教学、生活、管理等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参与人员方面,不囿于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鼓励其他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9]其次,“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自洽:全程育人。针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时空上的局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充分体现全程育人的宗旨。全程育人意指从学生入校到离校,应根据其每一阶段的特质,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地贯穿落实到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要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价值逻辑自洽:全面育人。高校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尽可能地发掘、搜集、优选、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10]作为“教辅联动”机制的价值取向和必然结果,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论思想中体现其思想追求的制高点,意指人的主体性及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和复归,是人在真正意义上对自己的全面占有。

二、“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其人生道路和方向,需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它有虚的一面,如果不建立切实可行的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将流于形式。

(一)优化“教辅联动”育人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物质利益是利益结构中的核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5]531高校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心教师情感动态,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完善“教辅联动”的利益保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活动如期开展并给予基本的经费支持。要主动创设条件鼓励兼职辅导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要帮助兼任班级辅导员工作的思政课教师以及兼任思政课教学的班级辅导员踊跃从事相关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力图推出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第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设计是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关键一招。高校需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适应、与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思政”相协调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两支队伍的深入交流和良性循环。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制度的制定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积极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制度环境,为“教辅联动”提供重要保障。

(二)创新“教辅联动”育人的方法机制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2]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活动发生急遽变换,在这种支援性背景下,立足实际情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的模式、方式成为迫切话题。第一,“教辅联动”的初级形式:强化沟通交流。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由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引发,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交流沟通,有助于全方位掌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日常问题中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波动和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应对之策。高校应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沟通平台,如期举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主体的活动,商讨、研判、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第二,“教辅联动”的中级形式:互邀参加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邀请授课班级的辅导员随班听课,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点评和主题发言;辅导员可以邀请所带班级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文化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维持二者原始身份稳定的同时,优化队伍的配置组合,达成合力育人的效果。第三,“教辅联动”的高级形式:实现双向兼职。为便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制度设计方面应要求思政课教师兼任一定数量班级的辅导员,但仍以任课为主;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任某些思政课,但仍以辅导员工作为主。双向兼职模式是克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工作缺陷、实现优势互补的共赢路径。高校应优化不同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解决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别属于不同部门所带来的交流不便,统筹两支队伍的人员调配及工作分工,积极营造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教辅联动”育人的评估机制

提高“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实效性,不仅需要考虑如何优化激励机制、创新方法机制,还需要对已经实施的“教辅联动”育人是否取得教育效果、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是大是小等问题进行评估。“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11]293-294评估是提升“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启发教育者自觉探索、总结教育的实施情况,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路径、要领等是否科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科学;有助于引导教育者自觉研究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措施,继而规避风险,丰富经验,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有效的“教辅联动”育人评估机制,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转和合理决策提供一种科学依据和探查问题的崭新向度。

如何妥善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培育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优化教学生态,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话题。“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特征的现实之思,是优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理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2]吴兆雪,叶政.利益分化格局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205.

[3]李道霞,梅传声.“大思政”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7]习近平.习近平北师大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09-10.

[8]陈景磐.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批判[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5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10]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大思政
浅谈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先决条件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