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015-08-29 01:44黄爱宝高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发展趋势

黄爱宝 高明

摘 要: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当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一般发展趋势,而这一模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有自身的特殊内容,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促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内容更加多重多样;传播网络化推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技术愈加快捷便利;经济市场化诱发教育教学整合中的利益协调日趋复杂。进一步剖析这一模式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走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发展趋势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50-0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俨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前沿热点。然而,学界对其中有关教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歧见与误解。我们认为,从内涵上来说,教育教学模式应是一种可供借鉴且相对稳定的由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组成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从特征上来说,教育教学模式除了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历史性等特征之外,最为显著的特征应该是“中介性”,即它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转换的“中介”。它作为经验或实践形式,是教育教学规律具体实现方式,体现多样性和可变性;它作为理论或抽象形式,又是教育教学规律内容本身的反映,体现统一性和稳定性。其次,教育教学模式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可借鉴性或可参照性,即它能够提供某种事物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因为,任何事物的规律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重复发挥作用,只要具备一定相同或相似的条件,模式都可以发挥一定的借鉴或参照的作用。当然,随着条件差异性逐渐变大,特定模式的可借鉴性或可参照性也会逐步减弱,而当条件差异性变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对原有模式的基本规定或核心要求作出改变,那么原有模式的适应性就不存在了,就需要相应构建新的模式。此外,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概念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人们可以从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角度或层面来界定和描述模式,也可以教育教学系统的某些或某个方面为视角或层面来界定和表述模式。比如,我们可以教育教学理念、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形式、规范、机制、技术、载体、评估评价、环境等教育教学系统中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全面联系为视角来综合性界定和描述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可以这些要素中某些或某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视角来界定和描述某种教育教学模式。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正是其中的界定和表述之一。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从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体、内容、资源以及处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环节等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角度而言的。目前,“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通常被解释为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它具有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等特征。[1]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来看,“大思政”模式也表现为全方位全过程教育教学模式,“全方位是指遵循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整合学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全覆盖”。“全过程是指从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划分学生发展的阶段,发挥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2]“大思政”教育模式可以从领导机构一体化、师资队伍整体化、课程建设综合化、育人资源统合化四个方面,构建全员参与、时空延展、体系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不难发现,上述“大思政”中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是“大思政”模式中的“思政”之根本价值原则,而其中三个“全”以及“大”则不仅有多元性、广泛性、广延性、开放性之意,也有一体化、整体化、综合化、统合化、互补性、连续性之意,前者体现“大思政”的“多”之特性,后者体现“大思政”的“一”之特性。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价值理念,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强化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整体化、综合化、一体化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中的“大”不仅表现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元性、广泛性、开放性的需要,也表现出对于这些资源整合的整体性[4]、一体性、有机性的需要。

二、经济全球化促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内容更加多重多样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主要源于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的要求而出现的各种经济生产要素如资本、商品、人才、技术、信息等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流动和迅速扩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因此,全球化意味着现代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已经跨越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是人类活动从原来的彼此分割的地域中心逐渐向全球性社会过渡、从原本的以血缘和种族为基础的封闭世界逐步向日益开放和不断社会化的世界转变的过程。[5]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内容是丰富的、影响性质是双重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协调或统筹的影响也更加多重多样和复杂多变。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境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诸多高校已明确地提出建设“全球化”大学的战略目标。在国际化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师生与境外人士的合作教育教学与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显然,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境外教师与学者自觉充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体,但他们必须遵循中国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当然,他们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问题。在“大思政”模式下,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体也需要积极参与同有关境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努力积聚正能量和消解负能量,即支持并利用他们开展的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避免与克服他们可能具有的负面思想政治观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由于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与互通有无,经济全球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财富、知识、便利等全球性福利,但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种族冲突、毒品犯罪、疾病流行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由此,经济全球化需要人们形成与增强全球性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与规则意识等,需要增加国际知识、世界历史、国家交往技能、国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需要我们培养社会主义的世界合格公民,从而也必然呼吁人们探讨与产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要求的各种新理论新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和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优秀的理论资源。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会为传播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思想与观点打开方便之门,也带来了文化冲突与思想混乱等问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观构成直接挑战,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能够超越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开展活动,国家主权产生有所让渡问题,这必然会导致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内容的教育教学面临尖锐挑战。经济全球化也导致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广泛渗透。因为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构成直接挑战。此外,经济全球化也为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多机会与路径,他们往往通过诽谤中共领袖人物、贬低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挑拨现实社会矛盾、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等等方法制造思想混乱,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会产生各种各样消极影响。况且,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传播条件上更占优势。因此,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经济全球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既是多重多样的,也是能量不可小觑;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回避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挑战。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境外教师与学者同我国高校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如讲学、讲座、学术会议、合作科研等等,特别是网络平台为全球文化交流创造了非常快捷便利的条件。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也更加拓展,特别是网络教育教学地位更加重要。而“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应当不断整合这些更加新颖与更加广泛的教育教学手段与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复杂而又丰富的平台与渠道来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度与力度。

三、传播网络化推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技术愈加快捷便利

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发布越来越高度依赖于网络。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播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网络化的环境之中,而网络社会环境具有为我们现实社会环境所无法比拟的开放性、模拟性、交互性、形象性等特征。从E-mail、新闻网站网页到BBS、网络论坛再到QQ、MSN、人人网、Facebook、博客、播客、微博、微信、APP等等,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已经为我们交流互动提供了越来越快捷便利的条件。而高校教育教学也是比较率先地成为网络传播使用的主要领域,网络传播技术的广泛与迅速的使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我国就有学者从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角度,认为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了平等性、双向性、现实性、即时性等要求,而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在网络时代都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强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也应当向所谓“主体-客体-主体”发生转变,其核心应当是主体认同,这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的价值、利益、心理的主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应注重共情、互动、细节和累进,应以交往实践为基础,在主体间的共同参与、理解、交流中逐步实现主体认同。[6]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们之间交往与合作的物理制约与时间制约,使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快捷。自2005年以来,以博客、播客、网摘等为代表的“个性化”网络技术蓬勃兴起。博客就是一份按时间进行的流水记录,其发布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个人领域,网摘技术又可以帮助个人实现个性化的新闻和服务定制,实现信息的个人化自主选择。与传统BBS等技术形成的虚拟社群相比,个性化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网络社群已经不再是以BBS版面、主题论坛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而是以个人为中心,即每一个网络用户以自身为中心点辐射出一个可依赖的人际网络。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际网络社群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从而也更加便利实用。显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同样可以为不同的教育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同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不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协调以及不同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等等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都应该建立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网络社群。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公共的教学内容与共同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又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故此,不同教育教学主体之间的集体性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度与速度的高要求更加明显,而网络传播技术可以为此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经济市场化诱发教育教学整合中的利益协调日趋复杂

对利益的追求应当始终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应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动因和客观依据。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市场化以及进一步泛化的社会生活市场化将人们的利益动机和物质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日益分化与复杂化,这必然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利益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利益意识也相对薄弱,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认为是“高尚的”、“纯粹的”、“脱俗的”,是不能与物质利益相混淆而放在一个范畴内来谈论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比较单一的,如果要谈物质利益,也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激励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常态,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出现了众多的类别区分与诸多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等之间出现了冲突。而经济市场化所导致的利益意识和利益冲突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也要由侧重统一意志转向侧重协调关系,要围绕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合理化,将着力点放在利益关系的让渡、利益关系的转移和利益关系的补偿上。[7]市场化导致人们利益意识觉醒与利益关系的变化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手段更加切合实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平等意识更加明确与强化,但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益导向与利益关系复杂化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越来越多元化,从而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价值选择与追求上也产生了更多的困惑、疑虑与徘徊;也使社会现实生活的物质导向远远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从而使人们思想的趋利倾向以及道德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更为突出。

经济市场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它还极易被泛化,从而影响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生活。泛市场化也会对各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合作与资源整合、协调产生难以避免的深刻影响。因为,在这其中的不同教育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同教育教学资源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阶段教育教学阶段之间衔接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也需要从利益的视角和越来越复杂的利益关系现实出发,来不断尊重与协调其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如果我们不能以追求教育教学合作或整合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为根本目标,而是以不同利益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为根本目标,比如中学、本科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之间、本科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都希望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和困难任务加以回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都希望将重点工作放在实现自己本单位以至本人的工作目标等等,那么,“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也自然回避不了合作效率与效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100-103.

[2] 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12.

[3] 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0-121.

[4] 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作教学”机制建构研究——基于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1-65.

[5] 韦鸿鹏.从全球化交往维度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35-36.

[6] 王燕芳,康遍霞.E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7-129.

[7] 安怡军.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关系探析[J].理论探索,2006(2):53-55.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发展趋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