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5-08-29 01:47杨才林王晓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五个一纲要实效性

杨才林 王晓力

摘 要: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设计为“五个一”,即:读一本经典著作、看一部精彩视频、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写一篇心得体会、做一次课堂演讲。其设计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开展过程体现了三个特点:“意义的建构”主题明确、指涉的客体均为精华、强调主体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从教学评价数据看,其效果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明显要好。据此,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纲要; “五个一”实践教学; 意义的建构; 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58-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讲述中国近现代170多年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如何行之有效地讲述,让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是每一位纲要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对纲要教材、课堂、教师和大学生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的问题在于改变,大学生的问题在于实践。根据近七年的探索,笔者把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概括为“五个一”,即:读一本经典著作、看一部精彩视频、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写一篇心得体会、做一次课堂演讲。

一、“五个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1)精选理论教学的内容,给实践教学留出一些时间 纲要的基本史实在小学和中学教材中已经梯度呈现,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到了大学,学生对这段历史已经较为“熟知”,但这种“熟知”表现出“碎片化”特征:知个别,不知整体;知细节,不知宏观;知其一面,不知其多面;知史实,不知理论;只看到现象,不能分析本质。所以,按照大学的育人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要求,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一遍纲要很有必要。但此段历史由于诸多影视作品的传播和各种媒体的宣传,给大学生造成的既有印象较多,所以再学习时难免有抵触情绪,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很容易产生视听疲劳。而该课程的学时有限,纯粹的课堂讲授就需要精讲,将重大事件和重大理论讲明,重点难点讲透,给实践教学留出一些时间,让大学生自主学习这段历史,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

(2)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知彼知己、“百讲不殆” 从大学生一方来看,根据现有观察和调研,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具有心态开放、喜好风尚、趋新求变的特点,喜欢在平等的交流中碰撞思想、探究真知;思维独立自信,但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社会主流,但价值观更务实;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内心颇为浮躁;课本知识多,课外知识少;被动接受的多,自主探索的少;理论学习多,实践应用少;有不虚心、难协作、易放弃、难深入、不踏实的缺点。很多大学生沿袭中学生的成长路径,除了教材教辅,疏于其他经典著作的阅读。即便阅读,也重度依赖新媒体。而大一的课程多、作业多、时间紧,学生过的基本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即使有闲余,也很容易变身为“手机控”,或“宅”在宿舍“网游天下”。所以,大学生的问题在于实践。教师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求解。从教师一方来看,一旦有成熟的课件、讲稿和讲法,也惯于守成,“以不变应万变”。时间一长,大学生适应了教师的节奏,容易疲沓。如果没有心灵的触动,就没有果敢的践行,也就没有“意义的建构”。所以,教师的问题在于改变,如果不做改变,难免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应者寥寥、曲高和寡的景象。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授受式一贯到底 纲要课堂通常都是150人左右的大班,限于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授受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教师不能单纯地以自己的理解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动辄用政治权威结论去压服学生,而是要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并以此为据,引导他们丰富或矫正其认识。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避免授受式一贯到底,就不能局限于教室一隅,有必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学习变得鲜活起来。

因此,从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方式上看,有必要精心地设计实践教学。

2.可行性

第一,“五个一”实践教学只占课堂教学计划的6课时,其余所需时间由学生课下自己安排;第二,阅读的经典著作、观看的视频和参观的博物馆资源丰富,可以精挑细选;第三,“五个一”实践教学占总成绩考核的50%,有硬约束,难度适中,易于完成。

因此,从实践教学时数、实践资源、成绩考核上看,纲要课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能够让大学生实践。

二、“五个一”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与开展过程

1.设计依据

“五个一”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派在吸收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等学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学习做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据此,笔者认为,纲要课的学习,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由教师指导,借助必要的学习媒介,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提升。“五个一”实践教学就是要给大学生提供学习纲要的一个建构方式,从而有利于其认知结构即“图式”的形成。建构主义学派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两种层次。初级学习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作业中学生只要将其所学按原样呈现就算达到目标。而高级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再创造和“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派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策略,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内在的智力动作也会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以,“五个一”实践教学属于高级学习策略,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意义的建构”。

理想的学习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的建构”四个部分。在“五个一”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意义的建构”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即选定要阅读的经典著作、要观看的视频、要参观的博物馆和演讲的主题很重要。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作,这两种协作应该贯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交流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交流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最终目标来进行。通过实践,如果学生对国史国情、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备坚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种深刻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即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2.开展过程

基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教师确定“五个一”的实践教学“意义的建构”目标,集体布置,分头行动,相互交流,集中展示,力图使学生在实践中觅得真知,把认知“碎片”拼成完整的“图式”。

(1)读一本经典著作 读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文化结晶。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当读经典。在信息狂轰滥炸、图书琳琅满目的时代,大学生往往在选择读什么书、读哪些文章方面很茫然,而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浩如烟海,著作流品不一,学生分配在这门课的学时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经典书目,要求学生精读一本就行。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更完整地了解时代背景,深刻理解理论观点,而且可以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获得别样的感受。

(2)看一部精彩视频 看精品中的精品。视频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题材的视频极为宏富,很容易吸引学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根据教学“意义的建构”需要,选择精品中的精品播放,给学生直接的视听冲击,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于思考。例如,可以选择《复兴之路》、《圆明园》、《长征》、《开国大典》等视频,集中2课时播放一部,其余精彩视频课后自己看。

(3)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可以打开狭窄的视界。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资源丰富,如不充分利用,实为遗憾。组织集体参观,在交通工具、经费支持方面是难题,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化整为零,分头行动。可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或者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专题展,读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国梦”;也可以参观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体验“军魂”;或者浏览圆明园,回看大清王朝盛衰的缩影,感受中华民族的“伤心”。通过“游学”、“游历”,“历史”得以入眼、入心,从而增强“意义的建构”背景。

(4)写一篇心得体会 对文科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其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死记硬背属于初级学习策略,高级学习不能无视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宜简单“填灌”,应当把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碎片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其生成新的或深入的理解。文科课程的高级学习策略之一就是写作,写作是最好的思考和表达。此处纲要课作业的写作,包括读书报告、参观感受、看视频心得、听课感想四部分。写作重点不在于重述史实,而在于围绕“我所了解的民族复兴历程,我怎么看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抒写心得体会,重在教学目标中“意义的建构”。

(5)做一次课堂演讲 演讲内容即为写作的精华,同时有ppt展示,演讲时间占用课堂教学4课时。演讲主题设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我的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之路”。组织流程:每个自然班推举演讲代表,每人讲大约10分钟;由课代表负责安排具体的演讲事务,组成评委,选出主持人,有拍照、记录、点评、提问、总结等环节,整个过程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上五个环节,与理论教学高度匹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接受习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可以按计划完成。

三、“五个一”实践教学的特点、实效性与模式

1.特点

(1)“意义的建构”主题明确 即“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记录我的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之路,建构中国梦”。

(2)指涉的客体均为精华 即读的是经典著作,看的是精彩视频和主题博物馆,写的是真情实感,讲的是真知灼见。

(3)强调主体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即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图书馆“发现历史”,在影像中“感受历史”,在博物馆中“体验历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2.实效性

近七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不断地探索,以求最大的实效性。从每学期该课程的演讲、展示、总结的现场看,从学生大量的邮件询问和回复看,从期末考试卷面分析看,从学校教务系统的教学评价数据看,把“五个一”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纲要教学,其效果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明显要好得多。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实践,不啻对中国近现代史做了一次回顾,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重塑了厚重的历史感,成为他们大学生涯的必要历练,从而更好地认同“中国梦”。

3.模式

既然“五个一”实践教学非常有必要,切实可行,而且实效性高,那么是否可以进一步探索并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呢?

按照美国学者乔伊斯等在《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模式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构成。倘若某一种教学,内容稳定、过程合理、策略明确、特色明显,就可以称之为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通过情境、协作、交流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五个一”实践教学属于支架式教学,其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搭“支架”,围绕学习目标,建立知识框架,并提出“五个一”的具体要求;随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在演讲、展示、交流中共享学习成果;最后做效果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对此,在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笔者认为,继续探索“五个一”实践教学,由此可以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美]乔伊斯等.教学模式(第七版)[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20-22.

[4] 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6-88.

[5] 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4-6.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五个一纲要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做好民族工作“五个一”工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五个一”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宁县“五个一”打造智慧城市